分类: 诗客茶堂 |
让我再一次流泪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转引自山外读山的博客
念大学的时候让我流泪的、昨晚央视3套“新年,新诗会”朗诵时让我再一次流泪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呵!
现在还有什么能让我如此多愁善感?诗吗?在这个推出作家“富豪排行榜”的年代,爱诗的人对“诗”都无动于衷,甚至对自己的作品也无动于衷。《大堰河,我的保姆》凭什么还能让我流泪呢?
是这首诗的色彩吗?那“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长了青苔的石椅”,“把乌黑的酱碗放在乌黑的桌子上”;那“红漆雕花的家具”,“睡床上金色的花纹”;那“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我想,艾青原是学画出身,曾在欧洲学过印象派画技,而印象派主要借助色彩的调配,光线的明暗对比来表达感情,突出主题,本诗的色彩美盖源于此罢?
二三十年代就曾有一批诗人借鉴印象派画技来写诗歌,给沉闷的诗坛带来了生气,拓广了诗歌的表现技巧。如戴望舒的《雨巷》利用色彩来宣泄感情:“我是想逢着丁香一般的姑娘\她有着丁香一般的颜色\丁香一般的芬芳\丁香一般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些色彩耀人眼目,调动了人的多种感觉器官,以达到突出主题、抒发情感的目的。本诗以黑色描写大堰河的脸颜,意在突出她的厚道纯朴;以“金色”、“红漆色”形容自家的家具,以突出地主家庭的奢华;用“紫色”形容灵魂,是为表现大堰河的高贵,生活的凄苦和对夫儿养子的热爱,不正是融入了绘画艺术之美么。
是这首诗的形式上的自由表现吗?艾青的诗在形式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它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全诗13节,少则4行一节,多则16行一节;少则每行2字,多则每行22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有11节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这首诗与《雨巷》《再别康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它们同样成为新诗中的名篇佳作。
是这首诗的悲剧美吗?“大堰河”的一生正是具有这种撼人心魄的悲剧美。她勤劳善良,宽厚仁慈,用自己的乳汁养育了“我”,也养活了她的家,一年到头不停地劳作,她奉献了她可以奉献的一切。可是,她仍要遭受剥削和打骂,忍受别人难以忍受的苦痛,最后竟“带着诉不尽的奴隶的凄苦”悲惨地死去,死后她的坟头也十分荒凉。美好的人物竟这样被毁灭了,她的毁灭使人产生怜悯和悲愤,读来虽令人悲苦但很亢奋,哀凄却不悲观,这便是亚里士多德说的:悲剧不是悲痛、悲哀、悲惨、悲观和死亡的同义语,它必须是美好事物的毁灭。
这是真美的诗,这是真情的诗,这是真爱的诗。最主要的,它是真正生活着的诗:几乎通篇都是描述意象,但它选择的又都是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将这些细节化成了叙事性的也是抒情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
是的,是的,这些都是让我流泪的诗的因素。而这首诗已离我们远去了,而让我流泪的除了这首诗已离我们远去,还有艾青也离我们远去了,我们很难读到这样真爱的诗篇了,也很难产生艾青这样的诗人了。谁能告诉我,我,和我们还能去哪里寻找“大堰河,我的保姆”?
(应黄稻谷子“诗歌创作闪客茶堂”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