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以实写实路上探索----并非为赵丽华辩护

(2006-10-19 20:05:44)
分类: 我们读诗
在 以 实 写 实 路 上 探 索

   ——并非为赵丽华辩护

   也非

  
  一、不是多余的申明
   写这段文字时,正值网上对赵丽华的诗骂声一片。我想先说明的是,第一,我不认识赵丽华,本人和赵丽华从未见过面,她长什么样,多大年龄,是做什么的,本人一概不知,在网上骂赵丽华前,本人还从未听说过赵丽华的名字。第二,本人既非诗人,也不是什么学者,虽然有高兴时也写几首所谓的新诗或胡诌几句打油的东东,但从不敢以诗人自居,顶多只算个爱诗的人,尤爱新诗。第三,写这段文字的目的,既非是为赵丽华辩护,也不是想在文坛拯救新诗,只是做为一名读者,想谈谈读后的一点点感受罢了,也许和别人不同,也许是才疏学浅的妄言,但我想,对于任何一个文学作品,做为读者的我,都应该有权利来谈自己的感受吧。
  二、事情的由来
   第一次读赵丽华的诗,是一位友人推荐的。这位友人与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只喜欢古诗。因我对新诗的偏爱,在一起两人常常是争得脸红脖子粗,甚至还到了摔杯打椅的地步。那日在天涯见网上的论争,他便把帖子复制了下来,并发到我的邮箱里,并留言给我,说是很有趣,让我去读。
   说实话,我是不喜欢什么垃圾派的,初读时,感觉很不合我的胃口,而又听说作者是什么国家级诗人什么的,也因此感到有些愤怒。便感觉这诗人是“伪诗人”,诗为“伪诗”了。
   后来又看了网上那些为赵的诗叫好的帖子,理论说得玄而又玄,也没看出个好来,也就更不想说什么了。
   而爱古诗的友人此次对新诗的热心远出我的意料,不仅将愈来愈多的相关网贴发往我的邮箱,在一起时,竟还拿出打印的赵的诗,非让我评价评价,说个好坏。
   既然要说,就不能不认真地读了,这一读,却让我读出了一些思索来。
  三、虚实相生
   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特别是诗,虚与实的转换是很有必要的,诗在写法上追求“诗出侧面”,如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 以草树写之。”这就是以实写虚的方法。古诗词中讲究的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多是借景来抒情。景为实,而情为虚,还有托物言志,物为实,志为虚。以实写虚,这是流传很久了的写法了,而后来的新诗,很多也运用了这种方法。
   到了后来,顾城的《一代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以虚写实。题目《一代人》是实的,而诗句却基本上是虚的。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
   诗中的“黑夜”、“光明”不用说是虚的,就是诗中出现的“我”不是有题目《一代人》在那,也不明指向, “黑色的眼睛”本是实的,诗人在这里都是用它象征着的虚意来和其他的虚的意象一起构建出意境的,顾城的这诗可以说是以虚写实的典范了。
   而前不久,在湖南的《文学界》中读到过一首诗《夜生活》,也是位女诗人的作品,作者是海男。具体的那首诗怎么写的也没记住,因为我也不大喜欢那一路数。大致是用些很虚的意象很含蓄的描写一个女人找男人上床的情形吧。(呵呵,我是那样理解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真读懂了。)我感觉那诗想表现的就是一种当代女性的女权主义思想吧,(原诗记不住了,这种虚的感觉实在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倒不是说那诗写得很好,只是那种以虚写虚的方法有些特别,不免留意了些。以虚写虚的作品以前也不是没有,只不过,文本里面基本都有一个“虚——实——虚”的过程,而《夜生活》中就完全没了中间的那个“实”的转换,全让读者自己去领悟,那样的诗,我感觉读起来就已经很让人费解了。可读者读不懂却无法在形式上去简单模仿,毕竟在语言形式上虚的东西不太好模仿。
  四、实实相生?
   可是赵丽华的诗与《夜生活》那样的诗又刚好相反,全是实在的大白话。
   让我们一起看看网上赵丽华争议最大的几首诗吧:
    
    《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诗的题目《傻瓜灯》,我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灯,对于灯以傻瓜来称谓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但可以肯定的是指一种灯,这是实。
  另外还有一个副标题“——我坚决不能容忍”,这好象是说“傻瓜灯”不能容忍吧。
   诗的开头一句“我坚决不能容忍”后面的内容很实,这不用多说,象小说的语言,记录下了一种现象。诗的内容也就很实,意思就是“不能容忍这种现象的存在”。
   那么这首诗到底想要言说什么呢?用在我看来根本不是诗的语言写自己不能容忍一种现象?难道就仅仅只是这样吗?
   在这,“我坚决不能容忍”好象成了一种桥梁,“傻瓜灯”与诗中所写的现象都是“我”所不能容忍的,我不知道“傻瓜灯”是什么,我惟一读懂的就是,“我”对“傻瓜灯”的厌恶就如对那诗中所写的现象一样。
   赵丽华似乎在两个“实”之间构建了一个桥梁,这个桥梁的构建是通过“虚”的——“我坚决不能容忍”这一心理活动来完成的。如果我这一解读站得住脚,这种由实——虚——实的过程转化似乎还好理解了,但当作者把这个桥梁也抽掉之后呢?我们再来看看这首: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田纳西是美国的一个州,当然这个题目是很实的,一个人来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来到异国他乡。
   我们接下来看诗句,也是实的,写出了一种现象。而在此,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桥梁,在这实与实之间抽掉的虚是什么呢?
  通过对上面的那首诗的解读,我们也肯定知道,作者是想通过诗句所表述的这种现象来言说“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我”做的馅饼也许实际上并不是最好吃的,可却坚强的认为它就会是全天下“最好吃的”东西。
   结合题目《一个人来到田纳西》,似乎有些要言说的虚的情绪在里面,但是什么,有好象无法言说,好象是种寂寞的孤芳自赏,又好象有对家乡亲人在一起时的怀念。这种虚的东西本来就是不太好用语言来言说的。(也许是本人水平有限吧)。
    我们然后再看一首:
    
    
    《摘桃子》
    
    诗人们相约去北京西郊摘桃子
    问我去不去
    我说要是研讨我就不去了
    但摘桃子好玩
    远胜过赏花
    
    这首诗的意图,相对于上两首来说,相当明白了,《摘桃子》是实,内容是记录一段经过,也是实, 就是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价值取向,那些象研讨啊、赏花啊不实际的虚的都不愿意,实际的“摘桃子”是很好玩的,也是作者愿意的。
   这首和前两首又好象有些不一样,我在这里就不再多分析了。综合起来,我觉得赵的这类诗有些共同的特点:内容都是写一种现象或是记录一个片段,语言的运用很散文化,不太象诗的语言。这样的搞法也曾有人尝试过。但最值得我们思索另一个特点就是作者在虚实的转换间,仿佛要尽量去抛弃“虚”,而是以此“实”来写彼“实”,在这里,我姑且称之为“以实写实”的手法吧。这样的诗好象违背了“虚实相生”的传统表现法则,是我没有见到过的,但实质,这样运用以实写实的手法,作者最终需要读者领悟与填补的却是两者共同指向的那个“虚”吧。
   而赵在网友对这类诗的怒骂之下,所选择的几首自选诗,从中却读不出这种风格,那些诗还是运用的传统的“虚实相生”的技法,没有抛弃掉写“虚”。是赵对自己的这类诗已经否定,认为自选的比这类诗要好?还是因为这类诗还在探索之中,认为读者无法接受,而迫于压力把接近传统的、读者容易看懂的拿出来?其原因,我不得而知。
  五、实实能相生吗?
   说实话,我也是不太喜欢这样的诗的,因为太实,而在实与实之间没有虚做为转化的桥梁,读起来的确很容易让人找不到北。
   但我想,既然能以虚写实,以实写虚,还有人能够以虚写虚,从理论上讲,应该也是可以“以实写实”的吧。赵丽华目前的不成功,并不代表以后的赵丽华不会成功,就算赵丽华不会成功,也不代表别人就不能成功,如果多一些高人参与到这种探索中来,说不定又能趟出一条新路来呢?如果真的能够寻找到一种“实实相生”的方法,那对丰富人的审美方式又将是一种怎样的未来啊?目前的不成功,也许,只是因为这种写法还没有成熟的缘故吧!
   那么,做为读者,我们对于赵丽华的这种探索,对于一个还刚出生的婴儿,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宽容些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