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媒是一个整体产业

(2008-04-29 19:24:16)
标签:

媒体大融合

文化

分类: 新闻
喻国明:人们的习惯发生改变。

  吴海民:对。人们的阅读习惯也由此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浏览新闻的途径发生了位移。过去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形成的那种传媒结构,在这短短的几年里就被改变了。不仅仅是纸媒体,传统的广播、电视,可能奥运会之后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也会受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类数字媒体的严重冲击。这种变局还在进行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可以说是媒体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一场革命,也可以说对旧有的传媒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一种颠覆。

  由于这种变局,于是进入了重构。重构的进程已经开始。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媒体开始进行战略转型,二是新兴媒体不断发生新的裂变,三是各类媒体逐渐走向大融合的局面。概括地说,就是三个词:转型,裂变,融合。传媒业的重构,主要是这样三个趋向。转型是对传统媒体而言,括传统媒体市场的重新整合,资源深度的开发,也包括向数字报业、数字出版进军,这是一个必须进行的战略转型的过程。裂变是就新兴的数字媒体而言。这几年一直在发生裂变,而且裂变的周期越来越短,基本接近于“摩尔定律”的18个月。继门户网站成功之后,WEB2.0、WEB3.O接着出现了,手机短信风行之后,手机网络很快出现了,然后被喻老师称为的各种“微内容”出现了,个人媒体已经蔚为大观,裂变的结果使媒体内容生产越来越民间化、越来越大众化、越来越个人化,形成海量的个人信息。融合是就各类媒体而言。各类媒体其实是自然联结的历史性发展链条,也是规模化经营的产业集群。但过去我们人为地把它割裂开了,报纸就是报纸,广播就是广播,图书就是图书,电影就是电影,电视台就是电视台,办报的不能出书,出书的不能办报,广播的不准办报,办报的更不许染指广电,等,我们没有一个大传媒的概念,而实际上,传媒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产业。

  喻国明:国外就叫“大媒体”概念。

  吴海民:大媒体产业,源头是一致的,都是内容;落脚点也是一致的,都是受众。只是中间有不同的渠道而已。如果我们能把它们整合起来,就可以使内容多次使用,通过重复使用不断增值,也可以通过整合发挥更大的集群效应。

  喻国明:我很同意,前两天我还在中国出版集团的一个会上讲过,我说现在图书出版之所以在中国消费的相对比较有限,不是因为中国人不喜欢读书,而是我觉得有很重要的经济原因,就是图书出版的代价太大了。一本书动辄三四十块钱,跟其他的报纸、杂志相比,实在是太奢侈的东西。一本书我觉得也很大的浪费,一个作者写一本书,大量的读书都是发行两千册、三千册,超过一万册的很少。现在有没有这种可能呢?其实互联网给了我们一种可能,你能不能一本书就卖一块钱,你愿意买,为什么?连盗版都没有价值了,只要拿五毛钱发条短信就可以买到这本书正本的内容。可是问题是,如果著作权出版的话,除了编辑的努力、作者的努力之外,有各种各样的成本,如果没有运输、没有印刷等等那个成本是很低的,到那个时候可能随便一本什么书就能卖30万、300万,都是有可能的,因为价值便宜,所以就能最大限度的让所有需要它的人,无顾及的消费和使用它。

  举个例子,我们目前图书出版是800亿还是700亿的规模,这样的出版规模大不大呢?其实很小的。春节以前我到成都的中国移动的音乐基地参观,很惊异的发现,才成立不到3年的基地份额已经达到600亿的水平,提供的东西就是彩铃和音乐下载,如此大的规模为什么?就是因为便宜,一首歌一块钱、一个彩铃几毛钱,中国又是一个文化消费的大国,中国有手机用户5亿,有如此之多的人需要文化的滋养,所以如果数字出版能够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来传播的话,我想对于作者的这种思想文化成果的扩散,对于老百姓文化水平的提升,都是个效果巨大的东西,对于图书产业、出版产业而言也是一个新的机遇。

  吴海民:所以说,最后各类媒体还是要整合在一起。国外一些大的传媒集团都包括了各种介质,既有报纸,又有图书,又有音象,又有期刊,又有电视台,又有网络,在这样的大型产业组织里面,各类媒体实现了深度融合,也发挥了集群效应。这个过程在中国已经开始了,未来是一个大的趋势。还应该提出的是,媒体融合的过程,不仅仅是技术的融合,不仅仅是渠道的融合,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还要看到它实际上也是体制的、资本的、产权的重构。新兴数字媒体大多数是民营,是上市公司,甚至还有境外投资的背景,而我们的传统媒体都是国有企业,因此这种媒体的大融合带有复杂性,很可能会带来一种混合经济的媒体组织出现。这也是一种融合,当然,要充分认识和处理好其中的复杂局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