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媒体开始大胆地走向资本市场

(2008-04-29 19:11:53)
标签:

传媒革命

文化

分类: 新闻
 海民::从80年代末出现了周末版,90年代初周末版纷纷走上报摊,90年代中期出现都市报,90年代末期都市报成为报业市场主流产品,这个商品化的过程在10年当中体现的非常清楚。

  喻国明:这个市场化的过程对中国传媒业现实的面貌变化改变是非常大的。过去如果说91年、92年以前,基本上在中国的媒介市场上,无论是广播、电视、报纸,都是机关报占主流位置,而到90年代末中后期的时候新兴的城市报纸,尤其是传媒领域更为突出,新兴的城市报纸反而成为了市场份额、影响力最大的报纸,而机关报相对来说就开始弱化化。

  吴海民:报纸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商品化的过程,期刊也是这样,图书也是这样。也是在那个时候,出现了图书装帧的新潮流,杂志装帧的新潮流,就是把它经过市场化的包装作为一种产品来做了。电台、电视台也是这样,如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推出时间大概也是在93年,它就与过去的电视宣传不一样,是作为一个板块精心制作的,这种板块实际上是按照一种产品来设计的。所以说,那个10年里,传媒的商品化进程是非常清晰的。当然商品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困惑,最大的困惑在于当时大家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第3个10年:1998年到2008年。这个10年最典型的特征是媒体结构的变化,是传媒产业化过程的开始。尽管直到现在,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仍然没有传媒产业化这个词,但在事实上,传媒业作为一个产业已经形成,并在这十年里开始了其产业化的历史进程。以1988年广州日报集团挂牌为标志,标志着传媒产业开始以集团化的方式整合资源,到目前已经陆续出现37家报业集团,40多家出版集团,还有一大批广播电视集团。成都日报旗下的博瑞传播公司上市也是那个时候,它标志着中国媒体开始大胆地走向资本市场,随后在这十年中陆续出现了一批传媒上市公司,特别是在去年形成了一个新的上市高潮。以京华时报吸引社会资本创办京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标志,中国传媒开始进行规范化的资本运作,一大批将经营性资产剥离出来创办的合资公司纷纷涌现。这些都是传媒产业化的重要步骤,也反映着传媒业的结构性变化。当然,更重要的产业结构性变化还在于,这10年出现了互联网,认识了互联网,发展了互联网,互联网经过了冬天又迎来了春天和夏天,一大批新兴的数字化媒体迅速崛起,引起了一场传媒革命。它从根本上改变着中国传媒业的生态环境和产业结构。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从2003年开始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在大大推进传媒业的产业化进程。

  喻国明:这个实际上就是说,影响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变化其实有三个基本面的因素。一个是制度面,制度面对整个传媒业的游戏规则、彼此关联关系、构成成份等等,比如讲体制的话,中国传媒业的特点从两方面,一个是构成成份的单一化,都是党办国有的媒介,现在在互联网方面,基本上都是外资都可以很自由的进出了,在图书出版、报纸实验方面都开始实行上市、股份等混合经济,这就是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制度层面的变化。

  体制的另外一方面就是,所谓彼此之间的关系,游戏规则、边界。这30年,尤其是最近10年,它的边界也在不断的扩张,能够涉及到的,无论是用人、内容,以及市场运作,这方面边界现在越来越开阔,这是属于制度层面的变化导致传媒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另外一方面就是产业面,产业面包括市场需求,产业本身的发展,尤其90年代以后由于市场化因素的引入对中国传媒业的重新改写,结束了结构的重组、资源此消彼涨形成的格局,洗牌。

  另外一方面,我们现在面临正在应对的过程,就是技术面,技术本身是一种非常具有革命性的力量,它在改变着游戏规则,改变着传媒生态,改变着传媒力量的对比。可以想像一下,过去一个普通的人,一个跟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不同的东西,他想把自己的意见、把自己的声音、把自己的形象诉求于社会公众面前,那几乎是不可能的,那时候我们就把它叫做散见于社会各个地方的一种微内容、微力量,基本上人们是忽视他的存在的,基本上他的影响力是没有的。而现在无论是芙蓉姐姐也好,还是胡戈的恶搞也好,各种各样形态的亚文化、边缘形态的东西都很活跃,这种活跃本身是传媒进步的表现,虽然我们对某些东西可能不喜欢,但是它使我们的传媒业容纳了社会发展当中更多的东西,不同的东西。不同的力量能够更加自由无碍的参与整个社会过程,所以这是一个深刻转型的过程。

  所以这三个方面,制度面、产业面、技术面,实际上是影响中国传媒业发展的三支基本力量,而这三支基本力量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影响着中国传媒业的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