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归来,写点小流水
标签:
杂谈武夷山九曲溪止止庵 |
4月到5月是武夷岩茶制作的关键时期。我和梁梁来到武夷山访茶,原来还计划去访问山中的修行人。后来因为访茶就够我们忙活了,仙人自然没有遇见。从前,武夷山的茶园都在山上,山崖下巨石间,现在山脚、半山的也有茶园了。茶园边上有毛竹、马尾松,还有其它的亚热带阔叶林,生态还是挺不错的。
我本对岩茶毫无知识,但喝过后觉得比绿茶、白茶更舒服。可能是我的脾胃不太好,喝暖暖的岩茶,身体更舒畅。岩茶味道浓,泡个七八泡,还有香味,茶味厚而不腻,香而不俗,但水对岩茶的影响太大了,在武夷山喝的能体验到所谓活的感觉,在北京喝就差很多了。据当地茶友告知,用娃哈哈纯净水泡算是北京能喝到最好的感觉了。

这原来不是进入景区的主干道,现在因为一座桥塌了,这里就临时成为主干道了,旅游巴士、摩托车、公交车整天川流不息的,改变了这里的生活。这后的山有大王峰、三菇石,山下的村子叫兰汤,兰汤村的人不稀罕自来水,他们饮的是来自悟源涧的水。在兰汤有一群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他们不仅饮茶,还喝咖啡,时不时地组织有主题或无主题的登山活动。在兰汤,喝茶是件重要的事情。谢谢古邑茶业的阿海和吴艳,有他们的帮助,才得以更快地了解武夷山,了解岩茶知识。

武夷山湿度很大,生态保护得比较好,因此盛产好的蘑菇,此地的红菇是养颜补身的佳品。我在五夫玩的时候买了一袋,回家煲汤,真是好喝,菇味十足,但菇基本可以不吃了,味道很柴。这个桥垛子上面的彩色东东是蘑菇吗?桥下面的河川名叫崇阳溪,水很清澈,但边上的水草丛上挂着不少塑料袋等白色垃圾,有些碍眼。听说是涨大水时候冲过来的。
万春园门前立着一对石人,石人为一文臣,一武将,学名石相生,是古时候放在官员墓道边的。这石头人名为翁仲。听说乾隆爷游十三陵时,就随口问身边的翰林,这些石头人叫什么,一翰林估计是紧张,说倒了,便成了仲翁。那天赶上皇帝爷心情好,没有治他欺君之罪,只是口占打油诗一首决定了翰林的命运。“翁仲缘何变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功。尔今不许房书走,去到江南做判通。”呵呵,皇帝爷故意把后面的词念反,羞杀这位小翰林。
止止庵前的石狮子,感觉有几分像麒麟。挺喜欢止止庵这名字的。
宋代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曾于武夷山中长期修炼,宋嘉定年间奉旨入京说法,深得皇帝嘉许。白玉蟾乃神童,七岁能诗,但屡试不第,于是看破红尘,入罗浮山修道,游遍名山大川,后居武夷止止庵。
庵名为止止,是白玉蟾对于修行的独到见解。据《武夷活源》作者丘理真在书中阐述:“止止”首先是要抑制非分之想,使纷繁复杂的心思归朴,由杂还纯,达于“至一”。在白玉蟾看来,止止修命法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武夷的青山白云、落花流水、猿啼鸟鸣,都能让他“止于物境,以物洗心。”
在庵中道长请我们喝了茶,最后还留了斋饭。茶与斋饭都很好,谢谢说话幽默的道长!谢谢领我们过来一直陪同的吴艳小美女!
在黑夜里借着月色“走”出景区,也是难忘的记忆。

从止止庵外面看到的九曲溪,碧波荡漾,两只竹排载着游客在玩漂流,这个真叫是游山玩水。
前一篇:武夷归来,难忘武夷红
后一篇:孩子为什么要上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