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元宵晚会真唱假唱销魂娱乐 |
还是假唱吧,一如还是化妆吧,
不化妆怎么见人,不假唱怎么得饶人处且饶人?
照片上的孩子们应该是在做着防震演习,如今地球进入地震频发期,这样的演习很有必要;即便没有地震发生,在电视晚会上真唱来临的时候,也很有必要。
这是一个销魂的夜晚,元宵晚会=圆销晚会——“圆”满地“销”毁了人们的魂儿,那些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真唱,那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真唱,那些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真唱,那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真唱,那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真唱,那些一人做事一人当的真唱,那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真唱,那些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真唱,那些杀鸡焉用宰牛刀的真唱,那些没有办法的办法的真唱……I服了YOU!
“总的来说,电视是一门‘虚假’的艺术”——这不是我说的,这是谁说的我忘了,但我以为言之不无道理。
中国内地歌手假唱可是有年头了,有年头意味着有历史,有历史意味着有历史传统,有历史传统意味着有历史原因。中国内地假唱的罪魁祸首,要我说就是春晚,如果你有兴趣你在网上搜索一下上世纪80年代春晚的视频,你会发现,春晚上所有演唱的歌手周身连个麦克风都没有,装都不装,明摆着就是假唱。
不得不说那个年代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有歌听就已经感觉很幸福了,那时候还没卡拉OK,平时唱过歌的人不少但绝少有人拿麦克风唱过,所以也根本没觉得电视上歌手不用麦克风有什么不对劲儿,更联想不到什么假唱了。
之所谓假唱兴起于电视晚会,盖因当初电视台硬件不够先进,我指的是现场音响设备,如果是真唱的话,即便歌手有这个实力,现场直播过程中音响随后都可能出现刺耳的啸叫声,果真如此,还让人过不过年了?
印象中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一年的春晚打出了真唱牌,即所有参演歌手都是现场真唱,说实话毕竟是向全国现场直播,十亿人同时盯着看,一般人都难免紧张之极,比如其间有一位当时还算很红的年轻歌手,我就不说他是老狼了,出场的时候就似乎已经不知道该先迈哪只脚了,等开口一唱整个一“生活的颤音”,演唱水准相比于磁带上的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一曲唱罢他能不用别人搀扶着独自走下台俨然已算是个奇迹。
自从有了卡拉OK,说全中国的歌手以每年一百倍的速度增加都可能有点保守了,尤其商业包装引入之后,只要你长得大概齐,声音说得过去,即便五音缺个俩仨的都可能成为歌手,录音棚比超市人都多,一首歌一句一句录都算是不错的歌手了,一个字一个字录的事情都稀松平常,据说录音师如果是非正常死亡,基本上都是被录音的歌手气死的。
歌手大都是“录音棚歌手”,歌星大都是“录音棚歌星”,基于这样的事实,真唱真的不适合电视晚会;若再具体点说,电视晚会上,真唱不适合大部分歌手,也不适合大部分歌曲。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观众在电视机前听歌和在现场听歌属于截然不同的两种环境,前者对现场气氛的感受远远不如现场观众身临其境那般丰富,更多集中于“听”歌手唱得怎样以及“看”歌手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等(通过电视特写镜头),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如果歌手演唱中一旦暴露瑕疵,现场观众或许不易察觉,但电视观众却可迅速尽收耳蜗眼底。
假唱和真唱之于歌手的压力究竟区别有多大?如果你上过学,参加过“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就当足够
感知,
歌手演出时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选择歌曲难度的高低,现场音响、调音的水准包括现场观众营造的氛围等等,所有这些中的任何一条都足以给十个手指都不一般齐的歌手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
走音、吞音、忘词、错拍……随时可能出现;更重要的还有,歌手因发力真唱台上肢体失去从容,表情变得狰
狞,如此这般通过电视机音响以及电视镜头能够传递给电视观众的,还可能是一份美妙、美好的感受吗?虎年春晚真假结合,尚且让观众的刺激小一些,到了元宵晚会真唱为主,电视观众的耳膜和眼球同时遭受严重刺激。
我们呼唤真唱,但需要面对现实,我们追求精神可嘉,但需要避免精神刺激;问题是真唱是需要功夫的,你能做到将那些不具备真唱水准的歌手、歌星一律拒之晚会舞台的门外吗?如果不能,那么“真唱运动”应该首先从演唱会、歌会等现场活动中开展,然后再在一些录播的、受众相对少的电视晚会中尝试,最后再过度到类似春晚、元宵晚会这种直播的(或者录播)但受众甚多、影响超大的电视晚会出呈现,千万别为了真唱而真唱,否则“审美”的初衷必将以“审丑”的结局告终。
作为晚会歌手,您先把口型对准了,把情绪调好了,假唱也就假唱了吧。春晚、元晚真唱不要钱,要脸,却也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