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黄金时代》演出日记(3)

标签:
杂谈 |
结构、节奏、逻辑、调度……
下午,北四环,急救车在被急救ing。着实一泥菩萨过河。
今晚《黄金时代》正式首演,在王小波先生仙逝12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王小波的母亲意外到场,当然,还有王小波的夫人——李银河先生。
真正没想到的是徐帆的到来。1994年在电台做节目认识的她,后来还看过她主演的话剧《阮玲玉》,那也是我第一次进剧场看话剧。没想到15年之后成了,我演,她看。
在我看来,再不靠谱的话剧也会有人看,前提是你只要大致像一部话剧,比如有舞台、有布景、有灯光、有场次以及有人在那说话;这道理一如,写的再烂的小说也会有人看,只要你写了一些人物、一些故事以及一些字。
问题是,真实的声音在哪里?我以为,那绝不会在讲话里,而只能在短信里。
没有什么能真正的特立独行,好比没有什么能真正的天长地久,王小波或许是个意外,只不过这种意外也多半是间或的抑或局部的——当王小波生前曾幻想着有朝一日由舒淇饰演“陈清扬”的那一刻,那一份特立独行已经变成“你永远不会独行”了。
我的意思是,换成“李小波”、“张小波”都会如此想象。
但王小波的文字与逻辑无疑是特立独行的,如果你只想着用一种所谓特立独行的方式与逻辑加以演绎,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舞台上,你可能美过王小波的文字吗?你又可能胜过王小波的逻辑吗?
改编不是改革,即便是改革也不见得见什么就改革什么、改革什么就合理什么。
回到话剧最基础的东西——结构、节奏、逻辑、调度……这些玩意儿甚至永远胜过表演。这道理异常简单——那些真正吸引人的戏剧,本质上都是“戏托人”而不该是“人托戏”,除非你“人脱衣”。
固执得就像时下的“股指”——250*10以下颠来倒去。不是要求过高,因为你可以做到,可以做到的你没做到,你还怎么做大?
掌声?鲜花?呵呵,双手一张、一闭,一次掌声就响起来了;钱包一张、一闭,一束鲜花就买回来了。你还希望看到泪水是吗?OK,眼睛一挤、一睁,一串眼泪就足以流下来了。
谢天谢地,还有唯物主义,王小波先生只有“精神”,没有“灵魂”。
王小波先生,安息;
李银河先生,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