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眼:
贝尼特斯坐地日行八万里
穆里尼奥以静制动一招输
安菲尔德。点球大战前,贝尼特斯端坐在草坪上,以一种“坐享其成”的姿态;穆里尼奥站立在球场边,也是一付胸有成竹的模样——只有一个结果,只有一个人正确。
通常互罚点球会被视为运气左右的轮盘赌,而今天你很难用“幸运”形容利物浦人的点球取胜,如果红军的运气当真足够好的话,90分钟之内就足以让切尔西打道回府。
利物浦配得上胜利者的称号,不论从进攻的质量还是射门的次数包括威胁性都优于蓝军,贝尼特斯在战术以及人员的安排上也更富有针对性,比如阿格那粒利用任意球的破门得分,充分体现在“任意”二字。
克劳奇和彭南特捆绑出战,杰拉德回归中路,利物浦的进攻因此走上正轨;在斯坦福桥,红军左路进攻比例高达42%,右路仅有23%;而在安菲尔德,左路进攻比例虽下降至30%,但右路却升至34%!两翼进攻更为平衡,尤其右路彭南特+芬南的组合让阿什利·科尔镇守的蓝军左路频频告急。
除进球之外红军两次最有威胁的射门均源自边路——一次是克劳奇接彭南特右路传中后点头攻;另一次是库伊特接左路里瑟的传中击中门梁。失去卡瓦略的切尔西后防虽有特里的左扑右挡也难以彻底遏制红军发动的空中打击。
实际上整场比赛对于红军而言比进攻更卓有成效的是防守——卡拉格和阿格充分接受了一周前客场失球的教训,对德罗巴采取了“贴身紧逼+战术犯规”的方式加以限制,可谓是双管齐下;
而在德罗巴孤独战斗的时候,卡劳和乔·科尔并没有给予其更大的支援,蓝军的进攻基本上处于一种割裂形态,在兰帕德又不得不被中场防守牵扯更多精力的情况下,切尔西第二攻击点始终模糊不清,整体进攻雷声不大,雨点更小。
必须承认,卡瓦略、巴拉克、舍瓦三人的同时缺席让蓝军在首发阵容中“四个”位置上的个人能力或多或少都打了折扣,尤其中场的削弱因埃辛回撤中后卫体现得更为显著,兰帕德带着马克莱莱和米克尔这“一老一小”在与利物浦中场的对抗中多半处于下风,这直接造成在大部分时间里切尔西无法组织起看上去很“顺”的攻势。
或许是残缺不全的主力阵容让穆里尼奥失去了足够的底气;或许是总比分长时间停留在1:1让穆里尼奥不甚着急,总之今天出现在安菲尔德的葡萄牙人突然变得低调起来——不仅90分钟未做任何换人调整,如果不是98分钟乔·科尔体力枯竭甚至还不会换上罗本,至于小赖特直到107分钟才浮出水面给人的直观感觉是:穆里尼奥心甘情愿等待点球决战的到来。
事实上在前90分钟比赛中卡劳和乔·科尔不论从体能状况还是竞技状态均已显示出一份难堪重任,如果穆里尼奥在加时赛伊始能下定决心立刻做出人员调整的话,切尔西尚且有希望在120分钟之内寻找更多战机以期提前结束战斗;实战中罗本和小赖特上场之后,前者的带球突破赢得了两次任意球的机会,后者的边路传中也几乎为德罗巴助攻,只是留给两人的时间太少了。
90分钟没有丢掉第二个球已是上帝对蓝军的一份眷顾,穆里尼奥以为这份眷顾将持续整个利物浦的这个夜晚,所以他选择了以静制动,甚至放弃了惯有的冒险精神。坦白讲在客场总比分又1:1的时候,“破釜沉舟”的决定真的很难下,难得连狂人都退避三舍了。
120分钟的激战,在精神层面切尔西和利物浦都有着最充分的展示,只是当专门为互罚点球换上场的格雷米将重要的第三个点球一脚踢失的时候,穆里尼奥会不会突然记起眼前的红军2005年欧冠决赛、2006年足总杯决赛都是在点球决战中胜出,而罗本刚刚找到感觉,小赖特正待全力提速,而埃辛还没有位置前提……这样过于“执拗”且过于“温和”的失败方式是否有些自投罗网并偏离了那蓝色的精髓?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公平且公正的夜晚——利物浦将继续向俱乐部历史上第六座欧洲冠军联赛奖杯前进,而切尔西则就此告别本赛季三冠王的梦想。(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