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宴》——“死了都要爱”的最后的晚餐

(2006-09-17 00:37:32)
本文的眼:
 
从《手机》到《夜宴》
《夜宴》——“死了都要爱”的最后的晚餐
 
冯小刚让爱情
 
从一个极端
 
走向另一个极端……
 
宴开启,争议无数。有赞有弹,众说纷纭。
 
一部电影,确切说一部商业电影,喜剧也好,悲剧也罢,首先需要是给观众讲好一个故事;故事讲得好,票房自然也不会差。
 
《夜宴》表面上是在讲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当然也展示着权欲对人性的摧毁;事实上,这一点倒是没什么太新鲜的——对于政治斗争灭绝人性的本质以及投身政治斗争的危险性,中国老百姓早已结合历史和现实达成了一道共识。
 
对于现代人而言,真正的迷茫不是钱权而是爱情。在一个离婚率芝麻开花、婚外情遍地开花的时代,爱情是什么?爱情值几何?类似的疑问在许多人的心底升腾。
 
还记得几年前那部《手机》吗?冯小刚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描述着爱情的危机,并引发强烈的共鸣。当然,人们在看电影过程中的笑声中,却也蕴藏着几分苦涩,几分无奈,几分茫然——之于爱情。
 
即使没有人要求一部商业电影一定非得有多么深刻,但恐怕也没有一位导演乐于停留在浅薄。冯小刚应该算是一位习惯挑战自我的人,也应该算是一位渴望提升自我的人,所以,其内心笃定希望自己的电影在一路走红的时候,也能够变得越来越深刻。
 
通常,悲剧总要比喜剧更容易表达一些更深刻的思想;换句话说,如果冯小刚不想着在首次涉猎的悲剧电影中传递一些以往在喜剧电影中难以真切传递的活思想的话,那么,我个人以为,这种不同风格的所谓大胆尝试将徒有其表。
 
纠缠交错的爱情在《夜宴》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根本上,权利之争距离普通人太过遥远,而爱情很近,近在咫尺,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而已。
 
那么,冯小刚在《夜宴》中诠释着怎样的一种爱情观呢?
 
简单说就是四个字:爱情至上;如果再直白一点说就是:死了都要爱
 
影片中的周迅(青女)无疑是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典型代表,明知王子心有旁骛,却依然“死”守承诺,直至为爱捐躯;
 
吴彦祖(王子)义无返顾替父报仇,看上去是亲情驱使,但其背着父亲与比自己小4岁的章子怡(皇后)不清不白,显然也是“爱情高于亲情”的具体表现;而且最终其也并未死于为父复仇,而是死于为自己爱的皇后做了挡“剑”牌;
 
葛优(皇帝)毒死亲兄,实施篡位,又追杀亲侄,不遗余力,亲情的价值在其眼中尚不及权利的万分之一;但就这么一个心狠手辣、杀人如麻的恶人,却始终忠于着爱情——最后面对王子的利剑采取放弃抵抗,自绝于心爱的皇后的怀里;试想,一个暴君居然在爱情面前表现出了一种“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软弱,真应了其在《不见不散》里的那句经典台词——“这是爱情的力量!”
 
至于章子怡(皇后),复杂而矛盾着的一个女子,权欲与情欲集于一身,才有了与葛优的同榻而眠,不过也因对王子的倾心相爱,与葛优的同榻而眠才变成同床异梦。如果对权利的渴望真的高于对爱情的向往,那么,她完全可以置王子的性命于不顾,而以皇后的姿态过起荣华富贵的生活,不至于最终在一场纷乱之后被人暗杀而死……
 
好了,《夜宴》里四个最主要的人物都轰轰烈烈地“爱”了;这种忠诚的“爱”是那部《手机》的主人公无力企及的一种至高境界;而从《手机》到《夜宴》,从不相信爱情到忠于爱情,或许这就是冯小刚有意识追求的某种深刻?
 
人是需要真爱的,而悲剧也总是要死人的。死了都要爱——是的,确实都“爱”了,也确实都“死”了。
 
有道是: “一段感情结束得好,就会永生。”
 
“死”是一个“好的结束”吗?是不是忠于爱情的人,最终的结局都将如此悲惨呢?至少在这一点上,《夜宴》只有最后的晚餐,却没有最后的答案。
 
答案在风中摇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