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实力再加强,有日本、韩国强吗?还记得2005年东亚四强赛吗?中新之战中国队拿出当初挑战日韩的那份勇气了吗?
新加坡实力再不俗,有德国、爱尔兰强吗?还记得2005年出访欧洲吗?中新之战中国队显示出当初死磕强敌的那份无畏了吗?
如果一个区区的亚洲杯预赛小组赛就已经让中国队的神经变得如此脆弱,那么,我们还能指望其在未来冲击世界杯的战斗中勇往直前吗?
中新之战中国队缺的不是运气,缺的是——勇气、志气、豪气甚至骨气!
2006年的朱广沪![]() |
两张照片,同一个人,时隔仅仅一年,从容与局促的莫大反差。
这不见得是中国足球最危机的时刻(以往中国足球比眼下危机的时候多了);但这确实是朱广沪最危机的时刻,两战新加坡尴尬的过程与结果让其正承受着自上任以来最广泛的一次质疑。
“骂”朱广沪的大有人在,想帮朱广沪的也为数不少。问题在于: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帮助?
认真阅读了葛爱平老师《辱骂恐吓决不是战斗——解读9.6中新之战(续)》一文,很显然,葛老师是在竭尽全力试图在舆论上救朱广沪于“千夫所指”之中。实际上这样的举动非常容易理解,甚至可谓是“人之常情”。
我并不认为葛老师是有意文过饰非,更不可能是有意颠倒黑白,但很遗憾,所谓“灯下黑”——作为一位也算有过10年一线采访经历的足球记者,我的经验告诉我:当你与你的采访对象“零距离”的时候,你可以确保的是写出第一手的独家新闻,但你无法确保的是写出客观的分析评论。
我不想用“利益共同体”这样敏感词语,姑且就算做是一种“同舟共济”吧。人与人之间距离太近,影响自然是潜移默化的,你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全然站在了对方的立场角度上,全然接受着对方的思维方式,你所表达的所有想法不过都是对方的认识与理解,并将因此失去足够的客观。
葛老师《辱骂恐吓决不是战斗——解读9.6中新之战(续)》一文开头的一大段“题外话”,无非在起着转移视线的功用。比如列举“本届中国U17国少队,教练的选拔范围人数不超过153人,这就是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这个年龄的所有踢球的注册人数!”的数据,最终得出“中国足球的事实是,早就输在起跑线上了”的结论。
中国足球后备力量薄弱,没有真正从娃娃抓起,这的确是事实,同时也是一个老掉牙的事实。呼吁、痛陈这一弊端本应该是一件每天都需要做的事情,而不一定非要等到中国队战绩不佳才拿出来说事。
至少在9·6中新之战的赛场上,我看不出中国队的不良表现与中国有多少名U-17的球员可供选拔有任何直接的关系——即使目前中国U-17球员的人数不是153人而是153万人,中国队以那样的演出就能击败新加坡吗?即使目前中国U-17球员的人数不是153人而是15.3人,中国队在与新加坡的交锋中就只能踢出那样的水准吗?
葛老师随后言归正传解读新加坡的一个段落,如果我没有看到“新加坡”的字样,我会以为解读的是意大利或者英格兰呢。
葛老师告诉我们:“新加坡队那几个由老外组成的防守体系,在高空球的争夺上,在身体接触的对抗以及综合能力上,并不比日本韩国队差多少。”
我承认新加坡引进的几名洋后卫有一定能力,但也不至于强大到和日本韩国相提并论的地步吧;类似这种“雇佣军”,如果真的身怀绝技,为什么不去英超、意甲、西甲,哪怕去中超也足够挣到更大的钱吧?
一支球队整体防守的稳固与否,防守球员能力的高低与否通过什么来真正体现?需要通过对手进攻的力度啊!试问,中新之战中国队给新加坡的防线带去更多压迫了吗?只凭借几次空中轰炸效果不佳,就判定对方后卫无比强大,这样结论得出得是否太过简单了呢?
据葛老师统计,“中国队能够得分的威胁性射门至少有6次”。如果葛老师不做类似的表述,我尚且可以不苟言笑。中国队全场射正球门有没有6次都是一个疑问,更何况连“韩鹏球停高了球被守门员夺走”、“王栋起脚放了高射炮”以及“邵佳一抢点没踢着球”都被算做是“能够得分的威胁性射门”,那么,您为什么不把李雷雷数次大脚向对方半场开门球也划列其中呢?
葛老师主动降低“有威胁射门”的标准,旨在增加中国队“有威胁射门”的次数,终极目的在于得出中国队之所以没有取胜新加坡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运气不佳”。
关于运气,我只想说:1,如果新加坡运气好一些的话,在天津第一回合就可以逼平中国队;2,如果中国队运气真的不好的话,在新加坡李玮峰会比邵佳一更早地被红牌罚下;3,如果没赢球就是运气不好,赢球是不是就是运气很好?那么,请问您是在搞足球运动呢,还是搞“算命运动”呢?
葛老师还列举了日本队两次与新加坡交战的艰难,姑且不论再艰难日本队也是两战两胜,即便日本队赢新加坡很艰难,难道就代表着中国队打平也算合情合理?那么,伊拉克在客场还0:2输给新加坡,我们是不是更应该为中国队客场0:0逼平新加坡而欢呼雀跃呢?
新加坡实力再加强,有日本、韩国强吗?还记得2005年东亚四强赛吗?中新之战中国队拿出挑战日韩的那份勇气了吗?
新加坡实力再不俗,有德国、爱尔兰强吗?还记得2005年出访欧洲吗?中新之战中国队显示出了死磕强敌的那份无畏了吗?
赛前所有的誓言都变成了扬言而没有变成诺言;赛前所有的压力都变成了无力而没有变成动力——中新之战,中国队所暴露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信心不足,失去勇气;朱广沪所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重压之下,患得患失。
如果一场比赛之前,一名主教练给球员灌输的都是“对手如何如何危险”以及“平局完全可以接受”,那么实战中球员可能放开手脚,可能全力争胜吗?怎么可能不投鼠忌器,又怎么可能不得过且过呢?
读书少,不知道“辱骂恐吓决不是战斗”是鲁迅先生说,但我非常同意鲁先生的观点;同时,我更愿意接受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说出的另外一个观点:“胆怯懦弱更不是战斗”。
中新之战,难道中国队没有胆怯吗?难道中国队不是懦弱吗?难道中国队真的有发誓战胜对手的勇气吗?难道中国队真的不具备击败对手的能力吗?直到87分钟韩鹏受伤下场,中国队才使用了第三个换人名额,并直到90分钟结束依然保持着标准的4后卫阵型,这是一支当真渴望赢胜利的球队所应该做的事情吗?
有得就有失。表面上看中国队得到了可以接受的一分,但90分钟中国队失去的是什么呢?是亿万国人对这支球队所残存的全部信心、希望与信任。仅仅为了“更稳妥”地拿到一个区区亚洲杯的小组出线权,中国队就付出了如此沉重的代价,所得与所失,孰轻又孰重呢?
2006年的朱广沪与2005年乃至2004年的朱广沪正在发生着某种“质变”——在压力面前,变得心神不宁,变得缩手缩脚,变得胆怯懦弱,变得功利异常了。
对于朱广沪真正的帮助,决不是为其失误以及错误找出万般的理由和借口,而是应该明确地指出其问题所在,让其得以猛醒,抛开束缚的精神枷锁,重新找回一年前的自己,进而带动整支球队重新变得勇而无畏,变得积极进取,变得斗志昂扬,变得敢打敢拼。
中国队需要一场革命,而革命需要首先从朱广沪的“自我革命”开始。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也应该是鲁迅先生说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