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眼:
一支队改变着
1998—2006
法国队殊途同归?
1:0击败巴西。1:0击败葡萄牙。法国队复制了胜利的结果,也几乎复制了胜利的过程。
直到赛前列第7或者第8夺冠热门的法国队笔直地闯进决赛,我们才真正理解小组赛对韩国队,多梅内克在本队1:0领先之后突然祭起防守反击的打法并非仅是偶然;也才真正体会特雷泽盖死活不能首发是多么的必然。
齐达内幽雅如初的踢球风格没有丝毫的变化,甚至亨利或者里贝里也都坚持着各自踢球的方式,当然这只是个体,事实上,法国队的整体战术相比于1998年世界杯或者2000年欧洲杯已经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改变。
对巴西,马卢达在反击中的边路突破造成卡福的犯规,齐达内开出任意球亨利抢点破门,然后法国人借助坚强的防守将1:0的比分保持到了终场;
对葡萄牙,亨利在反击中的个人突破造成卡瓦略禁区内的犯规,齐达内的点球穿越里卡多的指尖飞进球门,然后法国人有赖稳固的防守同样将1:0的比分保持到了终场。
即使被韩国队逼成1:1的那场比赛,1:0领先之后的法国队反击中获得角球,齐达内开出维埃拉门前头攻,球飞过球门线但被裁判剥夺了进球,否则法国队即使完场前丢掉一球也足够得胜而归了。
不论是像1982年的意大利,还是像2004年的希腊,所有的类比其实都是在说明一个问题:法国队赢球的哲学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压迫进攻到防守反击。
多梅内克所有的人员安排都是为自己构建的战术服务的。最初我们因为不理解他的战术,因而不理解他的用人。比如特雷泽盖的使用。而在多梅内克高举防守反击旗帜的背景之下,特雷泽盖的出场既不会对进攻有太多直接的帮助,同时还可能对防守有间接的削弱。
具体说,相比于亨利,特雷泽盖并不是快速反击的高手;而一旦其上场就只能撤换下马卢达或者里贝里,重要的是后两者都是快速反击的好手而且还能够不断地参与到防守之中。
齐达内在场上的突出作用在于:1,凭借出色的脚法主罚任意球,帮助本队破门得分;2,利用个人盘带技术在中场吸引对方防守兵力,从而为队友创造出更多的一对一的攻击机会。
亨利、里贝里、马卢达或者维尔托德只要有一对一的机会,就随时可能形成绝杀,至少随时可能迫使对手犯规赢得任意球。这是多梅内克希望看到的景象,也是法国队新赢球哲学的精髓。
习惯性认识根深蒂固,法国人突然打起防守反击,吾等局外人的确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也许我们只记得当年法国队攻势足球的精彩场面却忽视了时光荏苒——平均年龄30岁以上的法国队,已经不太可能像年轻时那般风风火火了。
四名后卫绝少压上,两名后腰扼守中路要塞,加上两名边前卫倾力回车协防……法国队的防守体系不论从人数还是结构都有了稳固的基础;而由守转攻的时候,齐达内中场控制,亨利、里贝里、马卢达快速穿插,在其他队友象征性的协助参与之下,法国队4人为主的攻击组合寻找着与对手形成局部一对一或者二对二的机会,只要将进攻拖进局部战斗,那么上述4人的个人技术能力都可能夺取优势——化个体或局部的优势为破门得分的基础,同时又有相对稳固的整体防守体系作为保障,法国队的赢球哲学呼之欲出。
并不是多么鲜见的战术思想,甚至都没有多么高深,有的只是务实、明确以及坚持,重要的是,法国人同时拥有着防守稳固、反击有道的物质基础——因而有能力远离“防守不反击”或者“反击不防守”的尴尬,而充分体现着“既防守也反击”的两手抓、两手硬。
防守反击的鼻祖意大利似乎正在告别防守反击,欧洲拉丁的鼻祖法国已经转为防守反击,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这是本届世界杯决赛最有趣的背景。
4天后的柏林,汲取德国人失败的教训,法国队不会轻易冒进落入里皮消耗战的圈套,而汲取巴西、葡萄牙失败的教训,意大利也不会轻易冒进为对手提供更多反击中一对一的机会……一场比赛总要有一方选择主导进攻,那么,又会是谁呢?
谁胜谁负的结果难料,但决出胜负的比分应该不会特别难猜——1:0拥有着最大的可能性。
最新更新:哪支世界强队在中国拥有最多的粉丝?
点击返回:董路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