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想写的文字 |
本文的眼:
开始学说东北话的时候;
越来越多的南方人
正努力学说着北京话……
现在是2006年3月4日22:45。
从外面回来刚写一开头,忽然想起有英超切尔西客场对“西部螺母围棋”的直播,赶紧打开电视,正好从下半场0:0开始。
两队实力悬殊,不过踢的还挺紧张,火药味甚浓,差点打起来;切尔西最后几分钟派上了赖特·菲利普斯和乔·科尔一起打前锋,我估计这是全世界平均身高最矮的前锋线。呵呵。
两个队的主教练也较劲,特写镜头里,两个人嘴都没闲着,说的全是“F”打头的单词。钢钢的。
言归正传。不说足球了,以后在这里也尽量少写足球,点击率爱咋地咋地。
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其实如今北京城1500万常住人口中真正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并不太多。北京话一度被认为是普通话,但语言学家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
北京话有特点,当然各个地方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崔永元曾经在电视上讲述过一个故事,说当初第一次主持《实话实说》的时候,他刚往台上一站,还没开口呢,就听观众席上有人小声问着旁边的人:哎,这孙子是谁啊?
“这孙子”“那孙子”“真孙子”“孙子”……这的确是北京俚语里“孙子情结”,写《孙子兵法》的那哥们九泉之下一定挺感谢北京人的。
21年前我从东北迁徙到北京的时候,上高二,第一天上学被老师逼着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做自我介绍,说实话,我自己都没听见自己说了些什么,因为我满耳朵灌进的都是全班同学的笑声。那时候赵本山大叔还没火呢,我说的东北话当然让北京的同学感觉甚是新鲜了。
其实我当时听北京同学说话也挺新鲜的,语速都是每秒5米以上,一句话的最后像彗星一样拖着长长的尾音。我也听过有外班的同学指着我小声问我们班同学,但还算万幸,人家没说“这孙子”,只是说,哎,“那孩子”哪来的?对了,“这孩子”“那孩子”也曾是北京人指代人的惯用词。
21年过去了,沧海桑田,时间长了有些东西不用学自然而然就会了,再怎么说北京话还是比英文容易,除了真正老北京的语言,别的并不难懂。
“丫”是北京俚语里的经典,最开始我一听周围人都说“丫”,此起彼落的感觉自己进了“养鸭场”。有一些北京俚语只能说,但真不知道该怎么写出来。比如,zi(二声的),造个句演示一下:zi你要敢动我,我抽你丫的!
……
……
对不起,朋友们,刚接一老朋友(女)的电话,喝多了,在月坛麦乐迪呢,背景声嘈杂,听着像有色狼,她让我去,我不得不去了。 这篇东西只能先写到这里了,半夜回来再补上。 我去了进门就对色狼说:zi你要敢动她,我……也不敢抽你丫的! |
现在是2006年3月5日凌晨1:30。回来了。快吧。
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为什么我周围一些很好的朋友都觉得我这个人很仗义了。比如刚才这次出行,大半夜朋友临时纠我,我这还正写着字呢,二话没说就动身。来回路上的时间是参加聚会的时间的10倍。不带这么忽悠人的,到了那强行让我唱了一首《你到底爱谁》,然后就有人宣布“派对到此结束,请朋友们带好自己的物品以及人”。我心想,就说我唱得到比你们都好,也不应该这样啊!
不过我那朋友没骗我,确实喝多了,不然不会满口英文。我进去之后她拉着我的小手顺着给我介绍一屋子的陌生人,第一个就说:“这位是‘老爷’”,我这人一向听话,直接就叫人家:“您好,老爷!”我当时还纳闷呢,瞅着年纪比我还小,怎么就当“老爷”了呢?过后我才明白,那哥们不是“老爷”,是一“律师”。
顺便说一句,去看了,没有禽兽,只有衣冠。
上个世纪60-80年代北京新兴的俚语我不想再说了,因为您只要买一套王朔文集就都在上面了。其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段时间,北京城突然流行起对人民币单位的新的称号——管一百叫“一棵”,管一千叫“一吨”,管一万叫“一方”。造几个句子演示一下:
“这双鞋花了我三‘棵’多呢!”,“我一个月的工资才一‘吨’多点”以及“那孙子发了一笔钢材挣了有五‘方’!”怎么样,听着够乱的吧。
80年代比较流行的一个北京俚语就是“碴”,大致意思就是“比拼”。打架不说打架,说“碴架”;如果两拨人在街头公园比试霹雳舞,不说比舞,说“碴舞”;以次类推,还有“碴琴”“碴歌”什么的。我一直在想,如果有哥俩没事想比比户口,是不是也该称为“碴户口”呢?
时代确实发展迅猛。很多流行的北京俚语除了一些非常经典的,大多数也就两三年的工夫就被淘汰了,代之以新的俚语越发频繁地出现。
90年代中后期,大批的演员,歌手,文青、愤青都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到北京,加上酒吧文化的骤然崛起,演艺圈和文学圈的人不断创造出新的俚语,带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比如,形容什么事情或者人牛了,现在说“火”那会说“煽”。我第一次听一哥们对我说“听说你丫煽起来啦!”,我当时丈二和尚,赶紧小声说:“哥们你怎么知道我刚吃完涮羊肉的,你看见了我是吗?”
有阵子演艺圈流行起了一个词,就一个字:“咳!”。(提醒一下,发音绝对不同于日本人经常说的那个“嗨”)说实话,我第一次还是听吕丽萍大姐说的。那天经人介绍我拿着我写的小说稿给她看,试图改编成剧本想听听她的意见。我当时就发现,她说完一句话,时不时就要自己加上一个“咳!”
比如我问她,您最近做什么呢?她说,这不忙着拍大戏呐嘛!咳!
后来又见过一些跟演艺圈沾边的人,才知道原来人家都是这么说话的,好象是有点开玩笑并自嘲的意思吧。我也说不太清楚,但心里能理解。就是那个意思。咳!
一些来北京来得相对晚的朋友,以入乡随俗的姿态悄悄地学说着北京话,其实学一个地方的语言还真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想突击掌握并举一反三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都知道北京人说话“儿”音很多是吧。头几年偶然认识一女孩,说话挺北京的,比如“今天”“明天”说成“今儿”“明儿”;“王府井”说成“王府井儿”、“公主坟”说成“公主坟儿”什么的。我随口问她哪人,她当即回答,北京人儿啊!我也就相信了。
不过聊着聊着我渐渐发现她在说谎,根本就不是北京人。也许她以为北京话说什么都要加“儿音”吧,擅自做主把东直门说成“东直门儿”,把西单说成“西单儿”,把香山说成“香山儿”……
末了,我对她说:小“妹儿”,北京人没啥了不“起儿”,你不是北京人也没关“系儿”,你连这都“骗儿”,以后你说什么我还能相“信儿”?
其实她要是知道英文动词变过去时也不全是加“ed”还有把“y”去掉加“ied”或者还有的干脆什么“d”都不加就保持原状,估计也就不会犯乱加“儿音”的错误了。
今儿到这儿,困了,只能整一系列了。时间有的是,不着急。慢慢来。

浏览更多相关文字请点击返回 董路博客
前一篇:豆豆,我真的会想念你
后一篇:送豆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