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点点足球 |
本文的眼:
朱广沪出现了
无法控制的——
自相矛盾、自我动摇和自我否定……
现在是2006年3月2日10:00。噩梦醒来是早晨。
1:2兵败艾因,中国队的表现令国人失望。当然,随着巴勒斯坦主场1:0力克新加坡,两轮过后同小组的4支球队均为1胜1负,由于中国队已经率先完成了对小组最强敌伊拉克的客场比赛,单纯从出线的角度上说,中国队并没有抵达“世界末日”。
虽然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多名绝对主力缺席、球员关键时刻出现致命失误等),但中伊之战依然是朱广沪上任一年来排兵布阵、临场指挥上出现错误的“集大成”;换句话说,这场比赛应该成为一本反面教材,让朱广沪认真彻底地阅读、反思。
很多人都在质疑着朱广沪的战术保守,实际上客场面对实力高出自己且哀兵出击的伊拉克,中国队选择格外注重防守的策略无可厚非。
我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中国队的失败与战术无关”的观点,因为同样的战术取得过很好的实战效果;更因为中国队实力有限的现实——而当有人说伊拉克不是巴西队、法国队无须如此忌惮的时候,他是否同时忘记了中国队也不是阿跟廷、英格兰甚至连日本队都不是呢?
我之所以不是全部支持“中国队的失败与战术无关”的观点,在于1:1平局之后朱广沪没有能够顺势回归到最初正确的战术(具体说90分钟之内他使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战术);更由于用人的失误导致了相对有针对性的战术无法体现出本应可以体现出的功效。
一年前,同样是5-3-1-1阵型,同样是防守反击战术,甚至开场35分钟之后才拥有了第一脚射门,中国队曾与爱尔兰队有过一场交锋。尽管最后时刻因门将贸然出击被对手吊射破门导致0:1失利,但整场比赛中国队在没有给对手更多机会的同时,也通过快速反击先后由孙祥、胡兆军创造出两次绝杀的机会,只是没有能够有效把握。
伊拉克不是爱尔兰,没错,但出现在艾因的中国队也不是与爱尔兰交手的那支“中国队”。这种差别突出体现在中前场的人员配置和状态上——首先,对爱尔兰中国队的前场攻击组合是李毅突前,邵佳一稍稍堕后(下半场改换为石俊突前,邵佳一、胡兆军先后堕后),也就是说,前场的1-1组合始终是由一名前锋+一名有一定控球能力的前卫搭配的,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中国队在反击过程中,前场可以有人承担起过渡的角色——利用控球等待后方队友的上前助攻,同时也为突前的队友实施穿插跑位赢得宝贵的时间。
但中伊之战朱广沪排出两名前锋出身的球员——石俊和董方卓一前一后,与李毅、邵佳一的组合相比,石董组合最大的缺欠恰在控球能力的不足,前者脚下功夫平平,后者更习惯利用速度勇往直前,中国队一旦球打到前场,没有人能将球控制下来实施必要的过渡,从而长时间陷入一种2打4甚至2打5的形态,攻得快,丢得更快。
石俊从本质上讲就不是一名适合防守反击打法的前锋,赛前其自己也曾对媒体表达过类似的观点,缺少绝对速度的他在远离对方球门三四十米的地方,作用几乎无从发挥;而在所谓前腰位置上的董方卓为石俊所累,只能满世界去寻找皮球的落点,做着隔靴搔痒的无用功。
当然,朱广沪派出石俊是在邵佳一因伤不能首发的情况下的一种应变,但即便如此,其依然可以用陈涛作为邵佳一的替身,与董方卓组成前场1-1组合,前者的控球与后者的速度有着相得益彰的基础;也可以大体确保既定战术思想的统一执行。
然而此时“海归情结”让朱广沪犯下了“感情用事”的错误——如果邵佳一能够首发与董方卓搭档,朱广沪可以心安理得地让同为海归的石俊坐上替补席,但在邵佳一无法首发的时候,倘若不用千里迢迢归来助战的石俊而启用陈涛,恐令一直以来非常注重与球员维系和谐关系的朱广沪“于心不忍”。当“理智战术”,遭遇到“感情用人”的时候,矛盾中拥有了一个错误的开始。
同样的问题还突出体现在对李铁的使用上。一周前对巴勒斯坦,朱广沪赛后表示出“这不是最好的李铁”,实际上由于严重受伤之后恢复缓慢,加上长期没有机会参加正式比赛,李铁的身体状态和比赛感觉早已经今不如昔,去年主场对保加利亚的热身赛后,连大连实德的外援扬戈维奇都曾无限感慨,“这还是那个李铁吗?!”
仅仅一周时间,一个“不是最好的李铁”真的可能变成一个“最好的李铁”吗?我相信朱广沪的心底肯定知道答案多半是否定的,遗憾的是,他无法摆脱与这位弟子十几年来的一份师徒情谊,尤其此番李铁又是万里奔袭早早归来为自己“效忠”,加上其当下也急需迅速提高状态以便能在英伦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朱广沪在这样的一位弟子面前,情感再一次代替了理智,偏离了一名主教练在使用球员中最最基本上的,也是最最应当坚持的“唯状态论”。实战中,李铁虽倾尽全力,却依然无法告别那个“不是最好的自己”。
朱广沪应该感谢这一天,一场不算致命的失败却让其收获了几乎全部的教训。只要能充分汲取,未来他还有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 |
真正让人感觉失望的不仅仅是朱广沪用人时的“感情用事”,也在于其在对待同样曾经无比信任的一些球员的时候,突然之间变得“冷漠无情”了——比如,曹阳、王亮和李彦,甚至还包括李毅。这是自与洪都拉斯热身赛以来,国内舆论指责最多的4名球员,也是过去一年间老朱始终十分器重的4名球员,已经不为所动坚持使用那么长时间了,却在最关键的比赛中突然顺应了“民意”,如此果断将他们一一放弃,这果真是一种“顿悟”、一种“迷途知返”吗?(自荐一篇:换李毅的本质是换中国足球)
这不等同于对自己过去一年苦心经营、坚持己见的用人标准的自我否定与自相矛盾吗?单纯从这一点上看,重压之下的朱广沪出现了无法控制的自我动摇。
至于让习惯踢中后卫的张耀坤出现在不熟悉的右边后卫位置上的决定,朱广沪的初衷是有针对性地期望借此限制对方左边锋的突击,但这样“跨行业”的临阵点将显然过于理想化了,实际上上任的第一场对西班牙的比赛中,其就曾经启用中后卫出身的张永海出任了左边后卫,目的在于重点冻结对方边路的突击手华金,但效果极其一般,张永海在陌生的边后卫位置上非但没有有效阻止华金的突破,反而屡屡失去位置给本方的防线带来了无尽的烦恼。遗憾的是,一年前张永海的“悲剧”又一次发生在了张耀坤的身上。这是朱广沪最不应该重复的错误。
如此之多的一错再错,朱广沪只能接受更像是必然的某种惩罚了。不过话说回来,只要朱广沪能够充分意识到根源,上述错误还是可以迅速得到修正的,毕竟一切的错误几乎都是从正确演变而来,既然曾经有过正确的决定,也就无需再去寻找什么正确,只要努力回归到昔日正确的轨道上就足以了。
让感情走开,让坚持留下了——这是朱广沪未来5个月谋求重整旗鼓的过程中首当其冲必须做到的一点。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请返回:董路博客
前一篇:比战术更错误的是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