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比战术更错误的是用人

(2006-03-01 23:24:21)
分类: 一点点足球
本文的眼:
 
李铁在硬撑着
比战术更错误的是用人
 
肇俊哲在强努着
 
张耀坤在迷失着
 
石俊在瞎跑着
 
朱广沪在——
 
矛—盾—着……
 
 
现在是2006年3月1日22:00。距离06世界杯开赛马上就开始百日倒计时了。艾因又一次成为了中国足球的伤心地。
 
 
下半场中国队将比分变成1:1的时候,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不是在发出着这样的感慨:早这样攻出去踢不就得了嘛!
 
很遗憾,中国队的想法也是这样。也正是从中国队试图乘着进球的东风随即拉开阵线与对手展开对攻开始,中国队的防守线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压力,4号张耀坤位置提前,其身后暴露的空当只能由2号杜威赶来弥补,匆忙间连续犯规让对手获得前场主罚任意球的机会,而整个上半场除了那个失球以及门将李雷雷开门球失误导致对手前场断球形成了一次单刀之外,中国队的后防还是大体稳固的。
 
               朱广沪最初制定的战术是正确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1:1之前和1:1之后中国队进攻的质量,这也是中国队远离防守反击战术,决定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与对手对攻的分水岭,尽管中国队看上去拥有了更多的进攻人员和进攻次数,但真正的有威胁的射门几乎为零,相反,在看上去被动挨打的上半场,中国队还曾经在电视转播有画面显示的时间里先后有过三次射门,除了肇俊哲的远射力度过小之外,杜威的头攻和董方卓的近射都给对手球门制造了一定的威胁。
 
中国足球历史上,当仅仅需要一个平局便可以安然度过却遭遇一场失败导致全线崩溃的例子,几乎信手拈来比比皆是。比如2004年汉家军在科威特城的折戟沉沙,让中国队埋下了告别德国世界杯的恶果。
 
从结果上看,今天的朱广沪和一年半前的阿里汉没有什么区别,但从过程上看,朱广沪比阿里汉相对“幸运”——尽管两场比赛中国队都是率先失球,但中科之战中国队0:1之后一直在为扳平而努力最后无能为力,而中伊之战中国队曾经将落后的形势拉回到同一条起跑线上,然后,机会却在这样的幸运中最终还是失去了。
 
我坚持以为,中伊之战朱广沪最初制定的防守反击战术是正确无误的。如果我们将这场比赛当作一场表演赛,那么,你可以说这样的被动场面是一种丑陋;而如果我们将这场比赛当作一场追求可能实现最好结果的比赛,那么,我们就需要明确一点:当切尔西的打法都被很多人视为丑陋的时候,有人认为中国队打法的丑陋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我们还是需要更现实一些,至少在目前这样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国足球最最需要的真的不是美丽。
 
0:1的时候应当冒险搏命,1:1的时候为什么还要继续呢?扳平比份之后,中国队自我感觉良好,有些反客为主的意思,忘却了此时急于进攻的应该是伊拉克,一个非常简单的疑问:世界排名比对手低20位,多名绝对主力因伤缺阵,加上客场作战、温差、时差的影响,中国队真的具备与对手对攻的能力吗?
 
其实,最初的战术还是有的放矢的,1:1之后没有能够迅速调整回归到最初的战术轨道上是有偏差的;该坚持的突然放弃了,等同于朱广沪在实战中做着一件自我否定的工作。
 
                 朱广沪更大的失误还在于用人
 
三名后腰中,只有肇俊哲的状态稍微好一些,李铁依然没有找到比赛的感觉,赵旭日在进攻和防守两项任务之间徘徊,缺少了前卫线有力的支援,石俊和董方卓孤军奋战,两者其一即便可以控球,接应点只有一个,这是中国队反击没有能够发挥应有威力的一大原因。
 
李铁是其最佳状态的60%,肇俊哲可能相对高一些,但也不过是70%,我不知道中国队阵中真的再没有人可以比两人拥有更好一些的状态吗?
 
可惜,对洪都拉斯一战,李彦被彻底否定了,对巴勒斯坦一战,曹阳又被彻底否定了,而这两名球员在中国队2005年度作为主力出战了了80%以上的比赛;同时,让张耀坤出任右后卫也是一个很大疑问手——实战中,在陌生的位置上其表现几乎没有任何的亮点,防守多次失去位置,助攻也如凤毛麟角,专职右边后卫出身的王亮真的不能体现出比张耀坤更大作用吗?
 
用人问题在前场人力配备上同样暴露出来。石俊以李毅的替身出现在中国队的首发阵容中,实际上以中国队前锋的个人能力,谁踢这个位置基本上都意味着“牺牲”,朱广沪希望用石俊的“牺牲”换来身后董方卓的“自由”,但他对石俊弱点的认识不足——拿不住球,只有一次次地跳起争顶,怎么可能为董方卓的穿插提供足够的帮助呢?
 
而恰恰回撤到前腰位置上的董方卓最大的弱点也是控球能力不强,两名前场球员都没有足够的控球能力,这样的组合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组合,让球打到前场之后只能快速地丢失,而无法给后方队友的上前接应赢得足够的时间。
 
看过这场比赛之后应该有很多人会想起李毅,如果石俊也不能进球,如果石俊的作用也仅仅在于战术上牺牲者,那么李毅至少还可以“像亨利一样护球”于脚下,至少还可以为中国队搅和出几个前场任意球,但很遗憾,在舆论的重压之下,朱广沪的确没有足够的勇气再坚持重用这位前场最适合的“牺牲者”了。
 
一场充满矛盾的比赛,用人的错误从比赛一开始便呈现出来,朱广沪只能在下半场拼命弥补,却白白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至于战术,一个“意外”的失球没有能够改变朱广沪的构想,但一个“意外”的进球却让其放弃了最初的主张。
 
                          
 
战术和用人两个最重要的环节上,如果朱广沪只在两者其一上出现失误,尚且可以接近实现目标,但非常可惜的是,该坚持的放弃了,该放弃的却坚持了。
 
我很想用心地重复强调一下我的观点:中国队的现状不具备在客场与伊拉克拉开战线以对对攻的能力,当利用一次任意球混战中将比分追平之后,本来已经脱离危险的中国队选择继续对攻是一种自我迷失——切尔西在客场都不敢和任何对手对攻,何况中国队呢?还记得当初沈祥福的国奥在客场是怎么被韩国人击败的吗?——当比赛还剩下9分钟,当中国国奥试图在0:0的基础上谋求胜利而大举压上的时候,失败如期降临了。
 
我们必须接受中国足球的现实:在与实力比自己更强、个人能力也更强的对手交锋的时候,结局往往就是——攻得越猛,死得越快!这一点那些曾经的1:6、2:7之类的大比分惨败其实已经足够证明了。
 
这固然是一种烦恼,也是一种不争,但残酷的现实就是如此。足球比赛没有假设,如果有人说中国队一上来就与对手对攻结局就不会是1:2了;我同意,假设真是这样,比分确实不会是1:2,也许是2:5!
 
如果还有人反驳说:反正1:2是输,2:5也是输,有什么区别?!
 
对不起,那我直接认输好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