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眼:
对于周遭或赞或弹的舆论
如果不能做到泰然处之一笑了之
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
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现在是2006年1月3日上午11:00,鸡犬不宁,但孤得猫宁。
舆论之所以称之为舆论,盖因其是随时随地的、也是随心随意的——对于同一个事物、同一个人,人群中有说好的就有说坏的,有说白的就有说黑的;网络时代,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鲜有被所有人一致认可的绝对的“完美事物”,也鲜有被所有人一致认可的绝对的“正面人物”——朱元璋如此,朱丽叶如此、朱孝天如此……朱广沪也是如此。
2005年年底,中国队在西班牙拉练遭遇了三连败,国内舆论对于中国队的表现以及朱广沪的执教提出了一些强烈的质疑,其中有的言辞相对激烈,即有人所谓的“骂声”一片。
尽管我一直认为一年来中国队在朱广沪殚精竭虑的操持之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尽管我理解中国队的现状和朱广沪的苦衷,但我同样理解舆论的怨声载道——我甚至认为: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在“骂”着中国足球,是中国足球惨淡现实里一份异常的宝贵。
“不怕有人骂,就怕没人理”;就像此番大凡“骂”中国队的人都是大半夜爬起来,睡眼惺忪地看中国队比赛的人,这种格外的关注难道不值得欣慰?至于赛后有人在网络上发帖子“骂”上几句,那是人在希望与失望的强烈反差中,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中国队的实战表现也确实无法给出一个不被人“骂”的理由。
我不担心中国球迷,因为他们这么多年就是这样过来的;也不担心中国记者,因为这么多年他们工作的原则和方式各有各的道行,也不担心中国球员,因为这么多年他们已经练出了足够厚重的脸皮,我只担心一个人——朱广沪,因为他是一个极度追求完美的人,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关心舆论反响的人。
在面对朱广沪之于舆论的关系问题时,我联想到了另外的人——1998年的法国人雅凯和2004年中国国奥的本土教练。前者在法国舆论一片非议声中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战术打法和用人原则,最终率领球队登上了世界杯冠军的宝座;而后者在国内舆论的种种质疑声中心浮气躁,甚至为一篇“负面新闻”的作者是谁刨根问底,直至精力分散方寸大乱在奥运会外围赛折戟沉沙……
我希望朱广沪能向雅凯同志学习,而不希望其重蹈同胞同行的覆辙;我希望朱广沪能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像有些舆论形容的糟糕透顶,当然,也不像某些舆论形容的那么完美无暇。
总的来说,舆论没有什么“真理”——如果你说远离前线的评论者(球迷)因为不深入实际而使得所有的怀疑批评注定是言之无物,那么,你又怎么能确定一些身在前线的评论者(记者)不是为了赢得更多更贴近的独家采访机会而对你大发溢美之词呢?即使这是我小人之心度了君子之腹,退一步讲,那些溢美之词又怎么能一定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灯下黑”呢?
对于朱广沪而言,只有强大自己是真理,只有争取胜利是真理,至于那些或赞或弹的舆论,最好的方式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如果不能做到泰然处之一笑了之。
再说一点题外话。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自己:“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了……”不得不说,在敬业这一点上,朱广沪的确有着鲁迅的某种遗风,就像他曾无数次表示自己“对于元旦、春节这样的日子并不在意,我心里只有比赛日”。
李宇春的“心里可以只有你没有他”,但朱广沪的心里不应该只有工作而没有放松。有的时候,做一件事情,或轻描淡写或用力过猛,结果可能都是一样的事与愿违……
大敌当前重压之下也好,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也罢,我以为朱广沪今后还是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出去喝喝咖啡,唯一的提醒就是,喝咖啡的时候看点什么都行,最好,别-看-报-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