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汛》十、又短又长的尾声

分类: 文学作品 |
《凌 汛》
十、又短又长的尾声
进了八十年代,进而九十年代,又入新世纪,物换星移,物在人非。韦君宜、严文井二位我尊敬的先辈先后辞世,景峰竟然也早早又匆匆地驾鹤西去。我早年相识的老编辑们都已去职养老,换一些年轻的编辑如杨柳、王小平,后来她们也入中年,连当年我那球队打后卫的棒小伙子刘会军转眼间已双鬓斑白。看来不老的还是文学,因为年年都不断读到人文社的新书。然而这些不断带着书香与新意的书都是浸过新老编辑的心力才进入读者手中的——这我深知。
前些年去人文社散文编辑室看刘会军,一进人文社的老楼,一种特殊又熟稔的气息,忽然让我动了感情,我没有马上去三楼散文编辑室,而是上下楼梯,穿走廊,一扇扇门儿从身子两边掠过,真好似进了时光隧道,但是墙面刷得雪白,门漆成湖蓝色,走廊上遇到的人一个也不认得……我已找不到昨天了——昨天的别人和昨天的自己了,却分明觉得我身上有些东西是这里给的,是这里的人帮我从蹲着到站立起来,走进文学的不归路,而且正好经历了中华民族一个骤变和巨变的时期。正因为身在这里,如同在旋风的中心地带,命中注定使我把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看得分外重要,这个影响直通今天的我。
如果我当年没到朝内大街166号来,今天我一定是另外一个冯骥才。
我还想到了一件遗憾的事:我曾在人文社生活两年之久,但那时太穷,谁也没有相机,竟然没留下一张照片;那段珍贵的人生竟是一片视觉记忆的缺失与空白。待我找个时间,一定要去趟人文社,站在老楼前拍张照,留个纪念,更为了久远的记忆与怀念。
2013.8.8
2013.8.24二稿
《神灯》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出版
《中华散文珍藏本•冯骥才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出版
《画外话•冯骥才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年出版
《倾听俄罗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年出版
后一篇:年画中的三种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