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遗:科学保护,流光溢彩

(2011-11-28 14:19:42)
标签:

杂谈

分类: 守望民间文化(新闻)

非遗:科学保护,流光溢彩
2011年11月24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非遗:科学保护,流光溢彩 

  十年前在朱仙镇,我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木版年画普查作为龙头项目,开启了历史上空前的对中国民间文化的地毯式普查。在中原腹地燃起了一代文化人对自己的文明炽烈的激情。

 

  由是而下,整整十年。

 

  这十年,不仅我们完成木版年画这一项中国重大文化与艺术遗产的全面普查、记录与整理,全国各地的学者专家还协助政府,将散布在中华大地上的文化遗存,一项项整理好,送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进入文化部国家非遗名录的有1200多项。如果再加上各省市和县级名录,至少有四五千项。现在可以说,绝大多数非遗,都进入了政府保护的视野。

 

  那么,在基本完成了非遗工作之后,我们就大功告成了,不再管它何去何从了吗?

 

  当然不是。应该说,我们进入了“非遗后”的时代。即完成了非遗认定之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政府方面的责任是很明确的。凡是认定非遗的都是国家财富,都在政府保护职责范围之内。政府保护的依据是今年全国人大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那么专家学者做什么呢?我认为是四个方面的工作:科学保护;广泛传播;利用弘扬;学术研究。

 

  科学保护。政府虽是遗产保护的责任人,但政府怎么知道保护什么和怎么保护呢?这便需要我们提供具体的保护范围、标准和方法。没有具体的保护范围、标准和方法,保护工作就会陷入茫然乃至落空。这便是“科学保护”根本意义之所在,我们要帮助政府做好这些事。

 

  广泛传播。遗产的最高价值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这个传统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生命。在社会转型期,如何使这些重要而美丽的遗产得到广泛的共识并共享,乃是我们的重要工作。

 

  再有,便是利用与弘扬。这个工作便是怎样将遗产中的精华与当代生活和文化融合起来,延续历史脉络,充实当代文化。历史文明是一个文化大国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之本。我们利用与弘扬的终极目的主要是精神性和文化性的。

 

  最后回到我们自己的专业上来,就是学术研究。

 

  必须强调,非遗是个时代性的新概念。在这个领域里,理论大大落后于实践,落后于田野。比如,我们所说的“非遗”,并不等同于“民间文化”。再比如年画调查,过去的调查基本是“艺术调查”,但作为非遗就远远不是“艺术调查”了,而是“文化调查”,甚至还要包括历史学与人类学调查。理论与学术的建设是逼到我们面前的工作,没有理论便会陷入盲目或乱无头绪。

 

  民间文化其本质是生活文化,它的创造具有原始性、本源性,有感而发,一任自然。在社会转型中,对民间文化的传承既要原真地记录,又要有选择地传承。我的理念是“生活创造,文化剖析;民间创造,精英挑选”。我们是从“非遗前”时代走进“非遗后”时代的。我们要带着往日的责任与激情,在新的时期,努力使传统中华文明发出更大的魅力与光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