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北洋书院 |
“陈和陈”视觉设计展观众反响热烈(组图)
乡土艺术“跳龙门”受欢迎
乡土艺术“跳龙门”受欢迎
http://211.94.198.10/jwb/images/2006-12/07/1165467114718970663677082682.jpg
年画老艺人王学勤现场画“缸鱼”
http://211.94.198.10/jwb/images/2006-12/07/1165467114718831726172997897.jpg
观众们在蓝印花厅内过把织布瘾
本报记者 曹彤摄
本报讯(记者高丽实习生马丽)由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和今晚传媒集团主办的“陈和陈”视觉设计展连日来在观众中反响强烈,虽然不是周末,但每天学院都要接待2000多名观众,还有的已经是第二次来看展览了。在本次的展览中,“跳龙门”乡土博物馆是一大热点,是展示冯骥才近两年进行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成果展,也是展示陈幼林和陈栋玲两位设计家精巧设计水准的艺术展,加上几位民间艺术家现场表演,让观众在这里一饱眼福。
“跳龙门”乡土博物馆由五个展厅组成,这次只开放了年画剪纸厅和蓝印花布厅。年画和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但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壮大,这种代表传统、手工作坊式的工艺逐渐衰退,有些艺术已经失传,博物馆中展示了来自各地的特色年画和剪纸,来自河北武强、河南朱仙镇等地,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用树叶、狼皮剪制的稀有物品,这些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民间艺术品更是观众难得一见的。
天津杨柳青镇的年画老艺人王学勤这几天一直在展馆里现场为大家表演传统年画“缸鱼”的制作过程。乡土气息的木头方桌子和长凳子、农村庄稼地里的南瓜和玉米、就连制作年画用的扣钉,也是用带刺儿的树枝做成的……经过设计家的设计,展厅的一角完全按照王学勤在家制作年画的情景搭建起来。有这么多观众与他拍照,不断地和他了解年画的技艺,让这位淳朴的已70多岁的老人一下子变成了最抢眼的明星。“我是农民,种地才是本分的活儿,只有趁着农闲时印年画。”王学勤是家中第四代传人,但家中孩子辈的已经没有学习这门技艺的了,大多到城市里找寻工作,或许在他之后就要失传了。王学勤说,是冯骥才在年货的集市上发现了自己,这之后每年春节前都要到杨柳青的家中来坐坐,问问年画的行情,这才让自己把这门手艺一直坚持下来。
据乡土博物馆的负责人介绍,在俄罗斯和日本都曾召开过关于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展览和研讨会,中国的这项古老民间艺术已经引起了世界民间传统文化保护者的广泛关注,但是民间年画是和民俗、节庆结合在一起,有节令性,因此商业化受到了限制,这也是许多民间年画技艺难有传人的一个原因。
馆内二楼蓝印花布厅里展示的是一整套蓝印花布的制作工序,雕花版、镂空、刮浆、印染、刮灰……每一步工序的精细程度都令现场的参观者叹为观止。在博物馆负责人员的指导下,有些参观者还亲自坐在织布机和纺线机上过了一把瘾。一位观众激动地对记者说,我们的民间艺术就像这蓝印花布,经过岁月的淘洗,正焕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魅力,一个小小的展厅浓缩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粹,看这样的展览,让我们感悟到荣耀与责任。
前一篇:《醒前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