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爱女小札 | 
  随着孩子的长大,开始学说话和有了更多的模仿,家里人也越来越有意识的注意自己的言行,有时还会互相提点,惟恐在不经意间孩子会把我们大人随意泄露的小毛病给学了去,惟恐在那么纯洁的小白纸上涂抹上不和谐的色彩。
  我们还一心一意想当然地认为,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一定是我们在有意或无意间“教”会给她的。
  不过,有些发生的事情,真让人将信将疑——有时孩子也会演绎,也会推理,也会总结归纳下结论。
  比如,上周末的时候,小姑子“气鼓鼓”地跑来跟我说:“一定是你们谁教的,巧巧说我是臭姑姑。”
  “别瞎冤枉人啊,我们谁也不会教孩子这个呀。”听她没头没脑的这么说,我不禁要喊冤。
  “那她怎么指着我买的这个说是‘臭姑姑’买的呢?”小姑子说着指给我看一包打开的九制话梅。我的头脑里迅速回放了一下前几天有一天晚上的情景——
  那天晚上,巧巧不知道从哪翻出这么包东西要吃,被我们发现,制止住了,并且教导她,这个东西不好,小孩吃了不好,太甜,吃了牙会坏的。当场还让爸爸给藏在录音机后面了。当时我们大人对话里,曾经提到这是巧巧的姑姑买的,我好象发表意见说:“以后不要买这类东西给孩子吃,要想自己吃,就买了偷偷吃,也别让孩子发现。”
  我好好的回想并反省了一下那天自己的言行,绝对可以对天发誓,我没有说任何褒贬的字眼,更没有说那个代表不好气味的“臭”字,从何而来的“臭姑姑”呢?
  就这个说法,我一一询问了那天在场的所有人——奶奶和爸爸,他们也保证自己没有说过这个话,或者在言语之间漏过这个字眼。
  真是奇怪,没人教她,她居然自己能得出这样的推论:买了不好的东西的姑姑是“臭姑姑”——我觉得,有时候我们真是太低估我们的孩子了。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