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招聘评委给80后应聘者的五条建议
文\戈
贝
近日,受县劳动保障局的邀请,担任劳动保障协理员招聘考试的笔试和面试评委,第一次真正和80后面对面作了群体性的了解,也第一次试图对他们面貌、思想、情感、能力作透彻性的理解,我和他们虽只有一个年代的差距,亲切的走近他们,认真的对待他们,公正的评判他们,依然感慨万端。
劳动保障协理员是公益性岗位,招聘是劳动保障部门为响应国家政策而面向近三年高校毕业生开展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之一,录用后主要从事就业服务工作。工资报酬并不低,开出的工资标准相当于我工作12年后的水平,虽然是合同制,却引来大量80后青年参与。我能理解,毕竟就业形势逼人,而且待遇又不错,还提供了一个进一步发展的平台,我生在80后或身处他们那样一个环境,同样会做这样的选择。
80后是可爱又让人羡慕的一代。他们时尚,从穿衣打扮中,从言谈举止中,无不映照这个时代给予的一切,因为新鲜而可爱,因为新奇而灵气。他们成熟,虽然刚刚步出校门,刚刚步入社会,但骨子里的那种稳重是我没想到的,在我看来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也是难能可贵的。他们能干,应聘者中很多都会驾驶,大都拥有计算机、舞蹈、设计等一技之长,虽然一些应聘者最终没能进入,但他们应该是有潜质的,或者说相当有潜质。
尽管这些80后的表现可圈可点,尽管他们不能完全代表80后这个群体,我仍然想作些建议,或许我并没有这样的资格和辈份,就当是我这个70后的唠叨吧。
建议一:要记得储备。我们常常习惯于相互之间问候:“今天,你吃了吗?”80后的朋友也要常常问问自己:“今天,我准备好了吗?”要准备好自己的基本素质、基本常识、基本技能,也要准备好应聘的条件。在阅卷中,我明显的感受到,80后写钢笔字写得好的实在是太少了,这不影响评判得分,也或许已不是什么问题,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孩子用笔的时间少之又少,他们已经习惯了在键盘上敲敲打打,但是我们要记得,除了你的相貌、举止之外,字其实是你的见面礼,所谓字如其人,可在80后这个符号是不能对应的,仰或是进步,但不能不说是遗憾。笔试中有一题是用正式公文的形式写一个简单的通知,当我看到题时还在担心给定的材料里其中一位领导并没有写明身份,他们不好表述参会人员时,摆在我面前的试卷却有很大一部分将学校黑板报上的粉笔通知给搬了过来,让我略有些失望。招聘公告中已经写明了应聘条件,侧重有一定公文写作基础,可惜的是他们并没有读懂其中的信息,也没能之前作一些简单的了解。
建议二:要记得坚持。《士兵突击》给社会留下的最实际的意义就在于“不抛弃、不放弃”,抗震救灾中“不抛弃、不放弃”更是给世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也因为如此我的圈子由“不抛弃、不放弃、不遗弃”而衍生得名三不工作室,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是品格,坚持也是一种精神。这次招聘采用的是笔试、面试均百分制相加的办法,机会均等,机会也更大,其中不乏在笔试中成绩不尽理想而面试较好脱颖而出的姣姣者。然而,一些应聘者看到自己笔试成绩不尽理想时,面试却轻言放弃,用表情和态度告诉评委:有些不甘心但又选择接受,要知道进入面试,那就是机遇,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为什么不争一下呢,为什么不进一步呢,为什么就会不可能呢。
建议三:要记得融入。个性鲜明,当是80后一代的重要特征之一,相对于久处社会磨灭了棱角的我们,我钦佩他们。但是,我们首要选择的不是个性,我们要选择生存、选择生活,个性要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能够融入大多数人的生活。一位应聘的女孩子,当她面试站定后,主考和蔼的告诉她:“你请坐!”绝大部分应聘者的做法是向主考说声谢谢然后轻轻坐下,她没有,她大声但平和的告诉主考:“我习惯站着!”这让评委对她产生很多不必要的联想,她最终没能取得这个职位,当然评委考虑的并不仅仅是这个因素,她面试的问题回答的并不好,给她的10分钟空间绝大部分送给了下一位。观察我们身边的人,常常会发现,有所成的人,往往是那些既有鲜明个性又懂得适时柔软身段的人,对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这个要求或许苛刻了些,但也未必是80后一定要付出的年轻的代价。
建议四:要记得应变。穷则变,变则通。应变能力,我们的工作需要,生活中同样需要,它体现着我们的智慧和心理承受。面试的第一个题目是:“你认为自己有什么特长,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去运用和发挥?”很多应聘者能够抓住其中所要传递的信息,沿着招聘岗位的需要而谈,当然我们不排除可能其中有人有投机的成分,但至少他能够发现并利用,可也有不少面试者死钻牛角尖。一位很帅的小伙子,回答此问题时,冷场很长时间后,告诉评委:“我没什么特别的爱好!”然后再是长时间的冷场,须知你应聘的是就业服务岗位,难道我们缺少爱好吗?难道我们的爱好就真的跟这个工作岗位一点关系也没有吗?就算没有特长,我们总能说说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呀。我理解他,看得出来他并未经历过,应变能力其实是在生活、学习中激发出来的,安逸舒适的顺境是很难有的。
建议五:要记得责任。看着落聘者默默的离开,看着成功者的开心笑容,想想和他们曾经走过的路、吃过苦,心里泛起阵阵涟漪,或伤感,或隐忧,或平静,或兴奋,或茫然,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自己也难以琢磨。这样的经历,会是应聘者终生不可求的财富,还是一段痛苦的记忆,没有谁清楚。这样的结果,会是应聘者短暂的一个停顿,还是改变一生的命运,没有谁知道。但我们所共知的,留给80后的只有责任,一代人赋予的,几代人赋予的,甚至几十代人赋予的,不论我们走到哪里,不论我们工作在哪里,不论我们生活在哪里,责任永远都在肩头,国家的,社会的,家庭的,失意也好,开心也罢,都要担着。
80后只是一个时间符号,就如同明天延续着今天一样,生活会继续,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他们,因为我们没有必要怀疑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