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化县事】在这个叫昭化古城的地方,戈贝劳动改造一年有余,虽非轰轰烈烈,也非曲曲折折,细细品味,亦意味无穷。在生活原真情节的基础上,戈贝用简朴文字记录下了从拿笔到拿砖头、刷子的脱变过程,留存于此,以资纪念。
劳动改造7个月获释
文\戈
贝
2007年11月5日,长期在办公室同文字打交道的戈贝,应单位工作的安排,受命前往辖区内昭化古城景区,主要负责景区20余个项目的督查督办和民居立面风貌改造的具体操作,至2008年6月5日,整整7个月。
7个月的时间,成功改造为匠人。过去对文字的敏感渐渐逝去,积淀下的是对砖、瓦、木材、石材的慧眼。熟记于心的不再是经典的词句,了如指掌的是各类材料的规格、数量、质量。昭化古城景区是按4A景区打造的,并不缺少做工赚钱的工人,但做一个合格的古建筑匠人并不那么容易,更不要说技师、创造者,需要对历史、建筑、文化、民俗等等东西都要有所涉猎,对各种细部、细节都要异常考究,否则做出来的东西是找不到那样一个地道的味。


7个月的时间,成功转变了思维。根据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所做的详细规划,城内所有的民居都要按照古建筑风格改造,为顺利推进工作,政府专门组织审计部门根据详规设计图审定了造价,并按总造价的60%进行奖励补助,愿意原拆原建的可以按图建设。在操作的过程中,民居户主们总是能充分利用政策,总是想要更多的奖励补助,总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图纸,总是想把自己的房屋建得高点、再高点。为此,我们三人小组受了不少气、挨了不少骂、遭了不少罪,但最终还是圆满的“磨”了下来。良好的愿望并不一定得到满意的结果,顺理成章的结果并不一定有一帆风顺的过程,最美最难的永远是过程。


7个月的时间,成功躲避了灾难。古城内的很多房屋经历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经不起大风大浪的折腾,然而面对“5.12”大地震却得以保全。5月12日大地震时,昭化古城距青川仅40多公里,城内房屋晃动异常厉害,民居瓦砾横飞,一些土木结构的房屋开始坍塌,城内居民哭的哭、跑的跑。我们一边组织城内居民撤离到了城外广场,一边将受伤的两名重伤员送至医院。等安顿好城内居民,我才乘便车赶回广元,因为地震那个时候我的女儿还在幼儿园,回去的时候女儿已被母亲接到安全地方,听女儿说她是要睡梦中被老师抱下楼的,出来的时候鞋都没有来及穿。



半年多时间在一生中也许短暂,但戈贝将永远铭记、永远回味、永远受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