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村里才知道有多穷
文/戈 贝
年年都要搞党员帮户、部门帮村,今年也不例外,唯一不同的是,今年有了戈贝的亲身参与,天天困在办公室的戈贝着实有些兴奋。尽管有识之士狂呼扶贫更要扶志,但这样的活动谁都心知肚明,核心还是要帮扶部门出血,出血多的工作就做的好,戈贝此去只能了解了解情况、出出主意、感情帮扶。通过在村子里一天的转悠,加上这些年来的农村生活经历,思绪万千,颇多感慨。
家里没人。戈贝所到的村子总人口是1200多,现在在家的只有400多了,留下的仅仅只有三分之一。绝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去了,而且外出打工的全都是一顶一的劳动力。留下的是些什么人呢,乡镇干部们把他们叫做“386199部队”,就是妇女、儿童、老人,老的老,小的小,病的病,于是有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这样的地方往往是穷乡僻壤,在家种养的结果仅仅能糊口,发展其他产业环境条件受着极大的限制,青壮年劳动力都热衷于出去打工,再怎么着也比在家赚的多,利益决定行动取向,是不需要人教的。这其中只要有几个在外干得好的,就会一带一或一带几的拉出去无数人马,甚至举家外出,永远离开家乡去打拼,戈贝去的这个村子就有20多户人家是如此。也有一开始并不愿意出去的小伙子,但是留在家里会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成不了家,因为农村里不要说小姑娘没有,连小媳妇们都走光了,不出去就没有任何指望了。
村里没官。村官不是公务员,但也不是一般的农民,一半是农民一半是官员的身份注定了农村发展体制上的障碍。真正和群众打交道的是他们,他们是中国行政体制中无法割舍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你要找局长、科长、处长遍地都是,但是你要找个村社干部却是难上加难。前面戈贝已经说过了,村子里根本就没有工作对象,就算你能耐再大,靠你一个两人是不行的,这是没有人愿意干这个活儿的重要原因。村社干部的待遇也很低,穷地方就是这样一个恶性循环,越穷待遇越低,待遇越低越没人干,说起来也是,村官们一个月200到400元不等,除去每天的摩托车油费、电话费等等费用所剩无几,现在已不是只求奉献不问回报的年代了,没钱的事愿意干的人寥寥。地方推进发展的方法手段也吓走了一部分人,还是习惯于下任务,没人干,村社干部就全部包下来做,好的如此,明知不好的也顾全大局如此,几个来回下来,他们已经烦透了顶,说不干就不干了,二话不说丢下就闪人外出去打工了。
模样没变。老百姓的习惯还是和过去一样,见面仍然是问那个年代关心的问题“你吃了吗?”来了客人首先想到的还是去给他们煮肉。生活还是和过去一样,每天10点吃早饭、下午2点吃午饭、晚上9点吃晚饭。生产还是和过去一样的刀耕火种,还是按照节令一个钉子一个眼儿的走着,关心的是今年雨水怎样、有没有旱像。戈贝出生在农村,成长于农村,很多东西仿佛和孩提时没有任何改变,对落后体会最深的就是很多东西在农村没有用处。
发展没谱。农村现在发展提得最多的恐怕就是新农村建设了,不过好的政策需要有效的执行。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产业发展,但是产业发展必须得遵守经济发展的规律、遵循市场规律,很多地方今天发展这个产业,明天发展那个产业,产业发展是一届接着一届干,产业项目是一届换上一个干,产业发展了无数,最终成了气候的却一个没有,推动的办法往往就是所谓的“发动”群众,在政府的所谓“规划”下发展,几年下年,赚没赚钱摊摊是扯圆了的,“规模”有了,“名气”有了,“政绩”有了,群众的钱却没了。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最喜欢、最擅长的就是村貌建设了,把群众的房子弄得像演出孩子们的化装一样,一个模子整出来,群众总结说:球钱没二白,房子却刷白;家里都没粮,房子还座个脊梁;身上啥都没穿,灶台上还贴瓷砖。不论是建设还是发展,都必须客观实际,层层下目标,级级签责任,动辄来个一票否决,动辄大喊就地免职,成绩怎么都能搞出来,实效怎么都不可能有多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