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行动-年轻人,你懂父亲吗?
(2009-06-21 09:11:51)
标签:
乐活家庭上海图书馆家庭文化精力汤心理访谈那山那人那狗教育 |
分类: 父母教育 |
年轻人,你懂父亲吗?
当孩子小的时候,父亲可以有绝对的自觉能力,调整跟孩子相处的品质更好,但等到孩子长成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后,特别是男性,此时已与父亲的对应关系多固化,情感表达也十分内敛,所以较容易改变的是年轻人自己,毕竟学习工具多得多了,通过接受新观念、认真感受、深刻觉悟后,明白只有共情于父亲那个缺少学习的非常年代,才能让父子女关系改善。
这阵子我策划的【乐活家庭电影学堂】在上海图书馆陆续放映和对话时,发现来参加的绝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爸爸妈妈,我看得出来他们通过我解读角色关系后,认识到每一部影片的动人心弦处,不在于情节多么紧凑、演技多么精彩、导演多么专业,而是我们的亲子互动实在有太多问题值得省思了。
从各个专注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进入了自己的生活情境,零距离感受过去的角色有否遗憾之处,这固然是我办活动初衷,盼为人父母者意识到夫妻共同构建的家庭文化,究竟对孩子造成了哪些影响。但在钦佩他们勇于学习、反思外,我更希望看到普遍浮躁的年轻人社会,能积极地养成人文生活习惯,免得把家庭矛盾再延续到下一代,反而自己成了夹心饼干,现在不是有些人已经在这个状态中了吗?
由于这觉悟当中没有投机可言,就是得透过省察修养自己的身心,进而与父母关系改善,或者有更具建设性的作为,例如,把学习到的养生精力汤(调配蔬果汁)主动示范给老人家食用,过一段时间会发现他们身体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我就在老爸的身上实验过,年过八旬且刚动过脑手术的他,竟然长出黑头发了。
就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游刃有余地扮演好爸爸妈妈的角色,懂得照顾小生命,否则又是凭生物本能当了父母,把老旧价值观与代代陋习继续带给新生命,岂不没完没了?新版的央视【心理访谈】栏目谈家庭矛盾时,常常失焦谈偏了,如昨天讲到大家族冲突,应该看到老人对孙子的溺爱态度,影响媳妇儿的教育权,而进行深刻讨论,这事儿太普遍了,但节目却把矛头直指委屈离家的媳妇儿,变成“到底该谁去劝她回来”成了主题。似乎老套的婆媳问题又被放大啦!满足大家的窥视欲,关键是我们如何恰当对待生命,给予适度的教育,反而撂在一边没人管了。
而今天的父亲,不单是个男性社会角色而已,他往往杵在一堆情商不高的女人当中,有点进退失据,但同时背负着传统男性的家长担子,得往前冲,不能喊苦叫累,于是只好习惯性地打落牙和血吞,想佯装欢笑、放松幽默都很困难。此时,唯有年轻人从各种学习渠道里,重新认识父亲,明白父爱的表达方式,包括那些粗鲁、暴躁的在内,就会发现他们大多尽力了,“逃避责任”也是他们负荷不了的结果现象而已,真到暴力相向的话,那才是全家的灾难呢!
由于好几次学习场合看到的多是较年长的,我不免惊讶于上海年轻人都到哪里去了?或者要说沪上孩子大多很幸运有顾家爱家的上海男人当父亲,今天谈此一话题或许很难感同身受。然而,无论男孩女孩,在决定当父母前,必须把“父亲”这个角色看明白,方能在交叉关系中看到自己如何身心安顿,【那山那人那狗】这部电影极其经典,试着作为父亲节大家共修的课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