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思辨女性特质投射教育 |
分类: 社会文化观察 |
过年期间,我那篇《男人的惑谁来解?》诸多回应中让我有些吃惊,大多是男性网友的“过度反应”,通篇文章似乎只看到“钱权色”三个字便不爽了,都说男人比女人冷静、理性,这下我也猜想今天男人究竟有否宏观全局的思辩能力,还是心虚反应或者压根儿不觉察使然?可不能已经输在当今“女性特质”挂帅的职场趋向之后,连赖以为优势的冷静、理性都丧失了。
首先在文化现象时评里,主要是就普遍状况论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人的感受,看官只需要把它当作一种观察角度参考,参考多了,慢慢自己就有判断、归纳的能力,当发生一种现象或事件的时候,便可以思考分辨出问题核心在哪里,不独增进自身的省察力,也会有个人的论述系统,才能以理服人。
其次越是想“护短”或“藏拙”的人,越是沉不住气会跳出来叫嚣,而使用情绪性词语越强的,越是凸显内在窘境,结果自曝无遗,凡学过一点心理学的人都知道,“投射”是每个人言行的基本反应,对方毫无疑问的都只是面镜子而已,我们的心理活动就在所见,然后投射出所想当然耳,便对应或“发作”了,所以从事心理咨询或甚至“算命”的,只要看来者对应环境或始终关注的焦点反应,就晓得该如何对症下药啦!
例如,当我说男人习于追求“钱权色”时,在论点上是要有背景因素一二三支撑的,仔细看完想明白再来照准话题点抨击都行,或者就通篇思考脉络加以驳斥也可以,就怕见树不见林的乱放炮,看不到一个思辨架构,自然很多价值观会变得格格不入,其人际关系也往往多曲折,而导致可能更加孤僻或张扬。
当然事有所本,我们长久以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播教育环境,确实窒碍了一般人看问题的思辨能力,而各种媒体选材角度,多朝向简化的二元对立观点,喜欢挑刺、辩论、斗争、批判,娓娓说理都被视为没劲儿,然后媒体再把这个责任丢给读者、观众,“不然没有市场、收视率啊!”,我们受播者是否要如此被“弱智”看待,取决于每个人自我期许为何,好在有网络这个无时空端口,可以让我们遨游在讯息、观点的蓝天大海里,越是谦虚学习,平心静气看问题的,越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东坡早就明白这点了。
当我们期待精神文明上台阶的同时,学会“思辨”和从容应对,是个值得努力的目标,往后再碰到那种叫嚣、谩骂的,我们别跟着起舞,先静下来觉知究竟我对对方的反应是什么态度,接着共情对方的成长背景,这样就能解析出一个理路来,只是时评工作者有时候没办法如此面面顾到、温厚地失去了准头,“一针见血”反而成了必要之“恶”啊!哈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