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怀恩
怀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462
  • 关注人气:5,0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怀感恩乐活接力棒1010-既然是爱,怎都变成伤害?

(2007-10-10 06:39:22)
标签:

教育杂谈

精神卫生

心理访谈

分类: 社会文化观察

既然是爱,怎都变成伤害?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想起曾经连续看了14集央视《心理访谈》栏目,在旁观者是“故事”,但当事人多痛不欲生,怎个是真的“苦海无边”,合着人人都来这一世受苦受难吗?问题的共性和规律到底是什么?说透了,不就是我标题上说的,既然是爱,怎都变成伤害?导致我们的“精神卫生”品质如此之差呢?

 

有几个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案例,譬如一位姐姐因为父母早亡,把弟弟当儿子养,到他37岁都成家有孩子了,姐姐还“抛夫弃子”的把弟弟家事全往自己身上揽,弄得两个家庭都怨声四起,自己也痛苦不堪而上节目求助。

 

这位姐姐非常理直气壮,因为她想起邻居跟她说你结婚那天,你弟弟自己回到家都哭了,想着姐姐从此有自己的家庭,不再跟他一起生活了,每思及这点,做姐姐的就更卖力的弥补,而忘了弟弟渐渐长大,必须学习独立生活。

 

这个案例跟另外一个颇类似,一对夫妻差不多就决定要离婚了,但太太还期望一线生机而上节目,原因是两个人经 常因为太太过度关心先生,而让男方觉得极为痛苦,包括喝水这种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了,都因为太太认定是为先生的健康着想,强迫他非得喝下去才罢休,而且一直强调:『我那么爱他,人家都说我关心过头了』这话时,她竟毫无意识到自己有否需要省思的地方。

 

显然从表面上看这两个人付出的爱都是无私的,既没底的无尽操心,也不图对方报恩,但却都严重的妨碍了对方作为一个成年人,特别是男人该有的自主能力和尊严,就像弟弟被照顾到什么事也决定不了,什么活也干不长,益发地没有自尊心,而老公则所有的日常生活全在老婆控管下,一刻不得安宁,两人总反反复复为这些小节吵闹甚至打架,这究竟是爱还是伤害,不说都明白了。

 

还有一种典型是用不信任的方式严苛对待孩子,总是全盘否定,认为只有不断施压,才会促动孩子快速成长或有成就,使得亲子关系变得非常紧张,紧张到最后施压者反而变成受害者了,而所有案主的原始动机都是基于“爱”。

 

例如有两位母亲就不是传统的慈母,让孩子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惊恐,老是遭打击和否定,记忆里从不曾被肯定和鼓励过,但母亲们坚持她们是为子女好,结果等到孩子长大到自认为懂得做主后,他们倒过来用母亲的方式进行逆反,竟然使得其中一位母亲恐惧到罹患抑郁症,可以想见如此下去,很可能变成代代相承的家庭悲剧。

 

“爱”怎么会沦为压迫别人的“手段”呢?孩子也了解父母是爱他们的,但怎就让他们感觉这个家跟地狱一样?然后当母亲近乎哭诉的说自己有多辛苦的时候,孩子可以冷冰冰地扔下一句:『这是父母天经地义该做的啊!有啥稀奇?』都愤恨到这个程度了,可见那个结是多深哪!最后都是那两位母亲当面跟孩子道歉,节目才告终,佩服她们认错的精神之外,还真是不免慨叹:情何以堪呀!

 

看到这里会否觉得干脆彼此形同陌路还省心些?但很不幸,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场景里,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类似的画面,只是没到一个决裂的份上,大家凑合着过吧!所以我们家庭里,普遍能够表里如一、和谐美满的还真不多,为什么?

 

咱们国人有个“相互压迫的价值观”生态,是绝大部分人都不曾反思过的,最严重者莫过于攀比,谁家小孩考了第一名,其他的都得想法跟进,否则输在起跑点上,丢了大人颜面不说,还担心小孩将来没出息,所以爱孩子就变成管理、掌控,进步要再进步,毫不放松,98分还挨揍,因为太粗心丢了2分。于是父母子女之间没有正常的亲情互动,孩子长期处在一种低自尊和战战兢兢里,这样能健康成长吗?

 

然后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的集体价值观,完全不考虑人各有心性和际遇,未必每个人到了年龄就适合嫁娶和生育,即便遵循这个规律,也不保证婚姻一定幸福美满,可能更多的是磕磕碰碰,但就是逃不了邻里街坊、亲朋好友、同事同学这一堆不相干人士的评断和揣测,说说看吧!谁能替谁过日子呢?

 

再亲如父母兄姐,婚育都是他们帮不上忙的,何不尊重每一个人自己的抉择?想抱孙子的,不意味着有权强迫儿女变成生育工具,如果他们还没有准备好的话。所以逼得每个人都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再回头压迫自己最亲近的人,假爱之名行满足个人欲望之实,造成纠结一箩筐,然而,我们经常变成帮凶还不自觉呢!

 

此外,我们的电视剧或访谈节目,总是塑造完美恋爱,幸福婚姻,『我为你们家生了个儿子』,『我的青春都葬送在你这儿了』,不是搞假象,就是把幸福建构在别人身上,一不如意,只管去追究别人如何对不起自己,而很少反思所看到对方的种种,是否正好是自己心理问题的投射。

 

这在心理学上是典型案类,就像去上《心理访谈》栏目的来访者,大多看似是为“有问题”的家人寻求协助,但抽丝剥茧后,往往发现就是案主本身出了问题,更多时候应该是把案主的父母请到现场,进行追踪检视才对,呵呵!是不是有点像连环套,都在最亲密的人之间环环相扣,亲情不都奠基在“爱”上面吗?怎么会成了一干“嫌犯”呢?正是一环投射一环的结果。

 

之所以如此纠葛重重,关键就在我们文化中一直缺乏“学习平等尊重”的人文教育,总是习惯由上而下的权威指导关系,无论在家庭、学校甚至“社会大学”,如父母不懂得尊重孩子是个独立的生命体,“爱”就变成权力展现,老师亦然,进而缺乏尊重文化的社会价值观,自然就结构了更多制约人本性的条条框框,然后彼此倾轧,又相互深受其害。

 

因此,学习平等尊重是我们重新认识“爱”的一个基础学门,可以知道即便亲近如父母、夫妻,都无权介入对方的私生活,这是最起码的信任关系,当人被赋予信任即等同于责任的时候,自然就有能力对自己所事所为负责,旁人的操心、焦虑根本毫无疑义,只会加深彼此芥蒂而已。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我们极其普遍缺乏个人生命重心,大白话一句就是不懂得爱自己,包括自重、自信。台湾个人成长学习发展了几十年,可以看到特别是女性自觉和自主意识渐渐成熟,而减少了很多情感纠葛,许多女性在不间断的个人成长学习课程之外,甚至还主动投身公益活动,对社会关怀如消费权益、环保问题、弱势照顾、医疗服务等,都发挥了极高的公民价值,而且越是帮助别人,自己心性越趋于平和及惜福,不仅个人“乐活”不已,家人跟着受惠。

 

“爱”是人类的主观感情,应该可放可收,也是联结人与人之间最强的粘着剂,竟然会变成绝大多数人的痛苦来源,的确是每一个人的重大生命功课,我在《家庭会伤人》的读书会引导主题上明言,爱或害不过一念之间,当爱先转向自己自我完善时,那个害就会消失无踪,反过来把爱都寄托在别人身上,受害的不仅是自己,还有无辜的对方,这一来一往的结果够明白吧!

 

做人与处世从来就不在学问的行列里,都是如影随形的生活细节,呈现的则是起心动念,只要我们对人有期望或欲望,“爱”的因子就复杂化了,但若每个人先爱自己到自尊自重时,就会明了爱别人是很轻松愉悦的事,而这个爱,更可以无限宽远到爱自然,爱动植物,爱天下人的大爱,别窝在自家里用“爱”“害”人了如何?

 

乐活家族接力棒V!→

 

1号乐活棒:

检视自己的精神卫生状态如是否常常心宽、友善、理解、自得其乐,乃至于夜夜好眠、人际关系良好等。

 

2号乐活棒:

芬兰和瑞典均有研究指出频繁使用手机会损坏脑细胞,增加患脑癌风险

 

(请点击评论接棒!对健康、快乐有助益的观念、行动、点子、体悟皆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