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心灵超市崔永元 |
分类: 社会文化观察 |
老龄化社会照理讲应该已经有一批沉得住气的人口群,足以支撑一些回顾人生历程,以作为生命智慧教育的丰富素材,能够制作出许多精炼、深厚的节目来,符合五千年积存之文化底蕴,可惜似乎不是那么回事,过度消费年轻人和物质男女,是两岸三地共有的电视文化现象,于是感官刺激成了基本手段,从政争口水、灵异八卦到综艺搞笑、唱歌跳舞选美比赛不断,成熟公民气质如何养成令人忧心。
大陆比较好的地方是,还有一些极棒的音乐、戏曲、科普和纪录片等节目频道,但是另方面事关情智素养教育的,只见一个接一个煽情故事和访谈,例如主持人问割腕自杀多次的年轻人说:“痛不痛啊?总共割了几道?流好多血是吧!给我们看看!”然后镜头跟进,好像告诉缺乏判断能力的观众说:小场面!不还活得好好嘛!另有个当兵的年轻男孩想退役被长官问道:你想家啊?怎么想你父母的?你就这样回去,会把你父母气病的!
这种弱智提问假设,一则搞低等煽情,二来误导观众对自杀者问题的蔑视,以及把当兵和父母期望勾连在一起,愈加导致孩子缺乏自主性并强化家庭矛盾,观众就用这种思路去看待身边的人事物致纠葛不断,其实我要指出的是,电视节目普遍所呈现出来的浮躁现象,还更多散播在各个栏目里,归纳起来有几个共同特征。
一是做节目总要热闹,拉一堆人在摄影棚里,明明是个需要理性对话的好主题,硬是静不下来,动不动还要他们当打手搞笑声,或者各自表态,结果让问题本身没办法深化,全在表面上辩论、争执;二则比赛节目之多,从小朋友就不放过,人人都在得失心打转,输了,全家如丧考妣,养成凡事比较、争胜的习性,人与人之间自然老在利害关系中,难以相互信任,要不就诱之以奖金、奖品,为物欲所驱使;三可见许多节目画面被分割成好几块,不断鼓励人发短信的,或跑马式讯息的,还有广告条,大多跟节目收益有关,却让人在信息流里疲于奔命。
这些种种显现出一整个社群,都陷入极不容易安静、从容和理性的氛围里,喧闹、杀伐之气、视觉混乱成为基调,最终价值观理路没弄清楚,反而更加复杂化,需要表现素养的地方也无从表现起,人人在焦躁中跟着兜转或拼命压遥控器换台。
原本作为社会公器的民众教育渠道,变成不浮躁就没有收视率,崔永元一句“万恶的收视率!”我颇表赞同,媒体多以求利为本,而掉入服务厂商利益所不自觉圈划出来的陷阱,罔顾我们一代代除娱乐目的外,赖以提升素质、身心安顿的,唯媒体传播而已!这些甚至影响到家庭教育,能不慎乎?
乐活家族接力棒V!→
1号乐活棒:
在先进国家的心灵超市,消费者体认到把“关掉电视机”作为自觉手段之一,而将时间投入看书、与家人交流、走出户外等。
2号乐活棒:
晚上睡前最好把身边电子产品都关掉,包括手机、电脑、MP3、音响等,以免电磁波长时间干扰,影响个人健康!
(请点击评论接棒!对健康、快乐有助益的观念、行动、点子、体悟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