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精神文明傲慢与偏见个人主义 |
分类: 社会文化观察 |
当不再需要煽情我们就成熟了
好多电视栏目主持人或编剧的专业信条,就是把观众眼泪“逼”出来,因为这种煽情方式,在一个看不清很多事情本相的社会大众里的确有市场,其中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以及沉溺于探人隐私为主要原因,如此,是否需要在物质建设“超英赶美”的期许中,同时认真看待我们的精神文明素质如何上一个台阶?
『你父母很辛苦,在这里你想跟他们说什么?』、『你老公抛弃你了,你是什么感觉?』、『你恨爸爸吗?』等这类的提问或剧情常常可见,然后观众专注地等待答案,再唧唧喳喳论断一番,跟一个成熟的公民应该更加关注公共事务如环保,或者去帮助弱势族群比起来,我们习于蜚短流长的民族性,就是从这些地方开始的。
我们一般情感总是流于极端,例如唱歌跳舞是人之本能,可以尽情表露愉悦互动,而我们该落落大方的时候却矫揉造作,老推拉憋扭的;但是等到个人私情应该内敛时,又当众变成“公务”,把滥情饶有趣味地夸大处理,盼换得同情或是发泄情绪什么的,这种长不大的族性,固然跟我们“父母官”权威,而非“公仆”服务的政治文化有关,不过今天社会早就日加开放,是我们自己愿否把小脚放大,昂首挺胸、磊落自信地向前跨步?
若民众不能够自觉地朝向自我再教育前进,只好沦为传播媒体认定『我们观众就这点水平,做深了没人看得懂!』的“愚民”,而我观察到的却是有些媒体人“傲慢与偏见”,占着一个吃香喝辣的位置,很少会求上进,自己视野有所局限,只能轻松地搞些媚俗、低下的内容播出,然后再把责任丢给观众。
西方人文教育中有个核心精神:尊重的文化,这是“个人主义”的极致发挥点,也就是一方面力行公德,以尊重别人的公共权益,所以排队、礼让、爱护环境、衣装整洁等行止,到贩夫走卒都一样遵行,但是另方面属于个人私德方面,既有尊重别人的大前提,意味着在不妨碍别人的同时行个人自由,谁也不会指指点点,动不动追问你感觉如何,包括为人父母的都谨守这个原则,所以人与人间的是是非非、情绪纠葛减少许多。
呵呵!我们显然全倒过来了,公德谈不上,私德又相互倾轧、窥视,大多数人背后都有一堆滥情帐目清算不了,说到底,不都是集体窥视、集体压迫的结果?谁也怨不了谁,只有自我修养不从众,修出个人特质魅力,就能超凡脱俗、自在自得,格局可以大到做个成熟的世界公民,难吗?还不就觉悟、学习与否。
乐活家族接力棒V!→
1号乐活棒:
把电视遥控器当做智力测验仪,不符合个人心智水平的节目就按钮淘汰,越是煽情的越可以跳掉,最终决定权在自己手上,不被媒体人操弄。
2号乐活棒:
每天记得收集快乐的事情或感觉并随手记下,然后在无趣、沮丧时拿出来回味一下!
(请点击评论接棒!对健康、快乐有助益的观念、行动、点子、体悟皆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