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露宿民工

(2009-12-18 21:04:16)
标签:

地铺

桥洞

民工

老者

南京

社会

生活

房产

分类: 生活

关注露宿民工

关注露宿民工

 

  《扬子晚报》2009年12月18日,在关注露宿民工为内容,用A3和A4两个版面报导了这方面的消息。在03版《扬子晚报》记者 李海勇摄影照片和文字,记述了露宿民工暴毙地铁高架桥下 还有一位中年民工已经在南京安德门地铁桥下病了20多天了。李海勇昨天上午10点,接到读者电话,反映有一位睡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安德门地铁站高架桥下的男子死亡,死因可能是冻死的,而且该段高架桥下,每天晚上都有大量外来民工睡在这里,有的民工已经在这里睡了几年。现在临近年关,天气越来越冷,希望媒体和社会能够关注一下都市里的这些民工兄弟,毕竟他们也在以不同的方式为我们的城市建设与运转作着贡献。

 

  上午10点10分记者赶到现场,发现安德门地铁高架桥下还有一些民工在睡觉,而更多的民工兄弟早已收拾好被褥,出去寻找工作了。在地铁3号和4号桩之间的桥洞下,记者看到,一位留有稀疏长须、头发很长戴着一顶黑色绒线帽的老者,仰面躺在被窝里,双眼紧闭,但口却大张,脸色有些苍白;不知从哪找来的一个黑色破沙发垫成了“老者”头部的遮风板,老人身下的垫被和身上所盖的被褥早已脏得分不出原来的颜色,地铺旁边还摆着一个已经喝空了的白酒瓶,几只劣质烟头也随意地摔在铺边,身边的黑色旅行箱和几件脏兮兮的衣服,都被随意摆放在桥下的水泥地上。围观者中有一位附近报亭的师傅说,这个老者睡在这里应该有两三个月了,有时候看他打打零工,找不到活的时候也见过他端个盆讨讨饭。一位家住附近的周女士在肯定了报亭老板的说法后,说出这个死者从相貌来看至少应该接近60岁;更有夸张者说,看那胡子和头发,就是和城里70岁的老者相比也不年轻。对于老者如何会暴毙街头,许多人猜测可能是经不住夜晚寒冷被冻死的,因为老者只有一条棉被,睡觉连衣服都不敢脱,加上脸色惨白,所以基本可以判定是冻死的;也有人说,老者可能有病,是病死的。10点20分许,南京市雨花公安分局赛虹桥派出所接警赶到,几位警官现场拉起了警戒线,法医通过现场手测发现老者早已死亡,警方随即叫车将老者尸体拖离现场。留下的几位警官戴上橡胶手套开始翻看老者遗物,希望能够从中发现线索。民警们先在老者的一个旅行箱里翻到了几袋方便面,随后在老人的一个口袋里,发现了一张脏兮兮的身份证,身份证上显示,死者姓周,江苏盱眙人,让人意外的是,这个所谓的老者是1962年出生,年龄仅有47岁;这让众多围观市民很是吃惊,年龄40多岁,但是死者面相却有60多岁,很多人连连感慨,这或许就是生活质量造成的,一个风餐露宿饥饱不定的人,面相上肯定不能和城里人相比。昨天中午接近12点的时候,记者采访临近结束,一位年龄20多岁的汤姓小伙子喊住了记者,他说2号桥墩下还有一个绰号“大傻”民工,已经病了20多天,如果再不及时救治,也只能等死了!

  

  记者随后来到“大傻”所睡的位置,发现这位绰号“大傻”的民工并没有睡着,见到记者也是两眼迷茫,后来他告诉记者,自己名叫王震学,今年46岁,安徽阜阳人,父母过世,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在外打工求生活,由于腿疼、肺部也有毛病,所以干不了重活,20天前得了重感冒,一直以来发烧不止,后来是一位在附近卖烤红薯的老师傅给他买了一瓶安乃近。和王震学睡在一起的小汤说,王震学已经20多天没有起过床,这几天也是基本吃不下饭,我真怕再不将他送进医院,他也只有等死了。

 

  昨天晚上6点30分,记者再次赶到事发现场,发现上午报警的民工沈师傅已经回到桥下,正在拿着扫帚清扫死者睡过的地方。沈师傅告诉记者,原来睡在3号和4号桥墩下的20多位民工,都被死人吓跑了,自己睡在隔壁一个桥洞下,心里也是发毛,所以想把这个地方扫扫干净去去晦气。

 

  昨晚7点钟,记者来到南京地铁一号线安德门站2号桥墩下,桥洞两边都是车来车往,东边一条护栏之隔的是公交站台,站台东边是宁丹公路,桥洞西边是小行路。此时是一天交通最繁忙的时刻,忙着赶回家的人们恐怕很难在意,就在这样的一个桥洞内住着一群尚没有找到工作的民工,他们带着梦想流落在异乡,却一样牵挂着远方的父母、孩子或妻子。想家时,他们就看着一盏盏灯。在安德门站这个桥洞下东西向分两排铺了10多个地铺,很快有4位民工兄弟钻进铺盖里躺着,有两位坐在地铺上干啃方便面,其他几位就站着闲聊,等待有雇主来雇他们干些零活。离这个地铺三四米的地方还有个南北向铺设的地铺,地铺紧挨着桥墩,那个铺时不时传来咳嗽声,听他们说,那是一个病号,感冒一个礼拜了,所以暂时“隔离”。记者问怎么不向救助站求助医治呢?“感冒挺挺就过去了,没事的!”一位民工兄弟说:“出门在外要有堵墙,这样才有安全感,那个靠桥墩的位置是最好的位置,留给病号。”晚饭还没有吃的邳州人张传金在等同伴带方便面来。他上一次吃东西是8个小时前的早中饭,那顿早中饭就是早饭和午饭合起一顿吃,吃的是一袋方便面。张传金躺在铺盖里,蒙着头睡觉养精神。“我做过油漆工,在鼓楼一幢大楼外墙刷油漆,不过那次差点送命。”38岁的张传金说,那事已经有几年了,当时他和一个工友合踩在脚手架上同一块跳板上,那位置是7楼外墙,腰间没有系安全绳。大概是脚手架扣件松动,跳板横梁塌了,坠落时,他与工友各自抓住同一根钢管,而且各抓一端,钢管中间段有个支点,两人就像玩跷跷板一样挂在半空中,吓得脸色惨白,后来两人慢慢相对移动,然后抱住脚手架脱离危险。“如果还有人雇我做油漆工,我希望是室内的,外墙高空作业太危险,命是最重要的。”张传金说,找工作太难,僧多粥少,他至少留宿在这里一个月了,没挣几个钱,到现在还没有吃晚饭是因为没有钱吃饭,出于急人之困,记者私下赠给了他10块钱饭钱。

 

  在2号桥墩的另一侧的桥洞内,记者看到地面上一字排开睡着4人,53岁的女子李英(音)也在其中,她的地铺在最外头,行李包放在地铺的一头当枕头,由于李英是这么多人当中唯一一位女性,所以她的地铺与其它地铺间有块小空地。据李英介绍,她是镇江农村人,来南京打工已经三年了,但是多为零工,时不时会到此处露宿一阵子。李英说,自己有一儿一女,家里有两间平房。现如今,儿女都长大了,女儿在几年前结婚,生了个外孙,但儿子也过了结婚的年龄,却一直没钱找对象。为了挣钱娶媳妇,她儿子一直在外打工,可儿子只有初中毕业,又没有手艺,完全是靠卖苦力挣钱。李英一提起儿子,立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李英说,她家就这么个儿子,到年龄了自然该谈婚论嫁,她与老公曾多次托人说媒,连续有10多个姑娘到她家相亲,可姑娘们一踏进她家门,都摇了摇头急着要走。儿子相亲多次失败,她才从媒人那打听到,不是姑娘们不中意她家儿子,而是嫌她家没房没钱。为此,李英曾劝老公出门打工,可老公不愿意,她只好自己出门打工赚钱。李英每次出来打工,也是以零工为主,主要做些家政与煮饭的活,每次结完账,只留下少许生活费,其余的马上寄回家存起来。没有活的时候,她就露宿街头。有时她周末会打电话给儿子,儿子也是从小苦过来的,知道打工辛苦,总会问李英吃住情况。李英就会对儿子说,有活的时候,就住在干活的地方,没活的时候,就住老乡租的小房子里。而儿子总以为母亲遇到“贵人”了,却从没想到母亲经常睡在天寒地冻的街头。“为了儿子,吃再多的苦我也情愿。”李英说着话,已经铺好地铺,赶紧钻进被窝,说明天还要早起找工作。安徽来宁的民工马师傅,今年已经41岁,睡在地铁站附近有一个多星期了。一块烧饼,就着一小袋咸菜,喝着刚买来的热开水,就成了他的晚餐。他告诉记者,他在南京有几年了。由于自己没什么手艺,平时就只能干干散工、看看门之类的活。先前他也找到一份工作,但没干几天,老板就不要他做了。自己只能回到安德门,在劳务市场附近等待机会。马师傅的运气好像不好,这段时间都没有工作可以做。于是他就在附近拣拣瓶子,卖些小钱。“自己一个人,有个吃饭的钱就行了。”马师傅说,天越来越冷,睡在这里的民工兄弟们都觉得有些冷,也曾考虑过住旅馆,旅馆价格倒是不贵,一间房间可以住10来人,价格也就是7元到10元一晚,可7元钱够他们吃一天的了,早饭吃蒸饭一块钱,中午吃个素面两块钱,晚上一个鸡蛋炒饭也就三块钱,三顿加起来才6元钱,还吃得饱饱的。与马师傅坐在一起的,还有两位没睡的民工,两人来自徐州,他们都是电焊工。他们说,两人本来在工地做电焊的,后来因为老板黑,给的钱太少,所以就不干了。没了工作,钱就不敢多用了。住旅店够一天伙食,自己有时睡在地铁站附近,主要考虑离安德门劳务市场近一点。有时来晚了,地铁站附近睡满了人,他们就睡到其它地方,同样是就地而睡,多为能仁里公园和邓府山。

 

  在该版的相关新闻里也报导了:南京市救助站做好寒冬应急预案,向流浪乞讨者发放衣物食品昨天下午,记者从位于尧化门的南京市救助管理站获悉,站内的食物、过冬衣被等已全部配发充裕,相关物资储备也已到位。在随时可能来临的暴雪降温天气期间,站内每天安排流动救助车在南京市街头巡回救助:向流浪乞讨人员宣传救助政策,发放御寒衣物和食品,劝导流浪乞讨人员进站接受救助。此外,站内还保证24小时接待流浪乞讨人员的求助及相关单位护送等,相应的紧急购票制也启动,确保受助者在隆冬时节和两节前夕尽快返乡。

  

  担任“应急预案总指挥”的戴阿根站长通过本报呼吁全体市民,一旦在街上遇到需要帮助的流浪乞讨人员,请直接就近拨打附近派出所电话,也可以通过114查询南京各区县的救助所电话,尽量减少受助人员在户外低温天气里的滞留时间。文章后面,还有南京市救助管理机构电话。

 

  窗外北风呼呼,看了这篇来自家乡的报导,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感谢家乡晚报记者及时发出了呼吁,我把文章基本按原样下载下来,也随着高呼:关注露宿民工!

 

关注露宿民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