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电影的语言演变

(2006-12-19 11:43:30)
香港电影的语言演变

香港是粤语系地区,许多人看港片和我一样有着“非粤语不看”的追求。但这个追求就如同我想追求李嘉欣朱茵一样,根本就不可能。因为香港许多电影根本就没配有粤语!
因此,想追求成功就得加上前提条件。比方,加上:“在梦中”,那我就可以成功的一边抱着李嘉欣一边追朱茵;加上:“上世纪70年代末以后”,我就可以成功的港片非粤语不看。


1913年黎北海兄弟在拍摄了第一部港产片《庄子试妻》。由于技术原因,《庄子试妻》只是一部默片,观众只能看到“肢体语言”。
默片在香港经历了漫长的20年。而因为战乱等缘故,这20年香港生产不到20部电影。
到了1933年,香港有了第一部有声电影《傻子洞房》(关于谁是第一部港产粤语片,我会在《港片“第一”》中有所讨论),从那开始港产片逐渐学起了说“粤语”。与默片并存两年后,1935年香港基本不生产默片。

港产片有今天的地位,离不开战争的深重影响。
粤语片在蓬勃发展5年后,由于抗日战争关系,上海一些电影人跑到香港发展。一部《貂禅》也由上海移到了香港摄制,由此《貂禅》也成为香港第一部国语片。但国语片只是零丁的出现,当时还无法撼动粤语片的地位。
局面一直持续到国共战后。大批的上海电影人才携带巨资留在香港,设电影片厂拍摄国语片。这种规模化的拍摄是香港的小制作无法相比的,质量自然也要比粤语片好上许多。由于这些国语片在东南亚市场很好,后来在东南亚的做院线的邵氏和国泰也都到了香港拍国语片(邵氏之前有分公司在香港专拍粤语片,后来合组)。

50年代,国语片有了做大的趋势。
当时,因为许多粤语片粗制滥造,而国语片有邵氏、国泰等大公司做后盾,制作严谨,投入巨大,使得国语片在人们心目中有着不一样的地位,国语片票价会比粤语片高一些,而拍国语片的演员导演也会多一些优越感。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台湾、星马泰等市场的需要,香港也开始制作一些厦语片和潮语片供应。

60年代国粤语在香港混战,但各有市场,总的看来,粤语片以量取胜,国语片以质取胜。有意思的是,60年代王天林拍的《南北和》系列把国粤语融合在一起,也使本来“互不往来”国语片电影人和粤语片电影人开始互相演出。算是对那个年代的电影界一个调和。
香港电影的语言演变

到了60年代末,新加坡开始禁粤语,邵氏等公司也就顺应市场不拍粤语片。粤语片尽管还有一些好电影好导演,但还是逐渐走向了末路。67年起,国语片从数量占据了主导位置,70年代前后,香港基本也没有了粤语片。国语片称霸香港。

好景不长。1973年楚原集中了邵氏大批电视电影明星拍了粤语的《七十二家房客》,票房大卖,从而让粤语片在国语中杀出一条血路,咸鱼翻生。越来越多的粤语片相继出现,由于看到粤语片卖座,一些之前拍的国语片就尝试重新配粤语再上映,也一样大获成功。

经过五六年的抗争,粤语片渐渐收复失地,到了79年,粤语片一统天下,国语片偶尔放放冷枪,但已经不成气候,无法翻身。直至如今。
 

 

竹聿名
2006.12.19草稿


演变概括:

肢体语言——粤语——国粤(潮语、厦语出现)——国语——国粤——粤语




一些事件:

1913-1933 默片

1933开始有了第一部有声电影《傻子洞房》

1933、1934两年是粤语片和默片并存,但默片数量极少。

1935年开始基本不生产默片。

1938年,香港第一部国语片《貂禅》

1954年《唐伯虎点秋香》廈语

55年《王金龙》第一部潮语片

50年代到60年代,国语片和粤语片分庭抗礼

67年国语开始占据地位

70年代前后为国语片的天下,邵氏、嘉禾生产的影片大部分是国语。

73年的《七十二家房客》,粤语出街,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此翻身。

79年、80年至今,粤语片为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