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胡可:侧耳听乡音的老人去了
(2019-12-13 16:32:06)悼念胡可:侧耳听乡音的老人去了
“贤者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其寿,惧其衰。”这是我套用的孔子和朱熹的话。那些年高德劭的贤人君子,都是人瑞。一旦失去,就如雨珠落海。临海而悲,总是人间憾事。
12月4日,著名剧作家胡可病逝,享年98岁。十七年前的初春,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我与同事籍雅文去北京采访中国文坛上的山东老乡,其中就有胡可先生。至今清晰地记得,当年81岁的他,在简易的书房里谈笑风生。采访结束,他把我们送上电梯,鞠躬作别。
我最早知道胡可先生,是他编剧的电影《槐树庄》。后来才知道他的话剧《战斗里成长》、《英雄的阵地》、《战线南移》等影响非常大。其中《战斗里成长》,是胡可在1949年底根据自己与夫人胡朋等人在战火之中集体创作的《生铁炼成钢》改编而成的。这部激动人心的戏,当时在国内影响十分广泛,并被译成多种外文,到当时的苏联、蒙古、朝鲜、日本、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众多国家上演过。
离休后的胡可深居简出,潜心戏剧研究,先后出版论文集《习剧笔记》、《胡可论剧》、《读剧杂识》等,他的《胡可剧作选》、《剧事文稿》,以及和胡朋合著的《敌后纪事》也已问世。2018年,97岁高龄的他,又推出文集《老兵记忆》。
他多次婉拒记者采访。我们这次,是沾了老乡的光,他老家青州。说起老家,老人家两眼放光,话题收不住。老伴胡朋多次提醒他,别激动。他耳朵不好使,笑着说,多年听不到了,听听乡音。
胡可先生1994年回了一次阔别60年的老家,去看了自己上过的小学和中学的旧址,见了老房子、老街道、老乡亲。回忆小时候的许多细节,他还说,“不瞒你们说,我上中学时曾先后被学校开除过两次。”
在省立第十中学(青州一中前身)就读时,学校因其不好管束将他开除。当年,13岁的他又只身来到济南,考入省立第一中学。1936年秋,因在壁报上批评当局的对日不抵抗政策,再次被校方开除。1937年底,16岁的胡可参加革命,成了小游击队员。
胡可先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年龄变了,地点变了,岗位变了,职称变了,职务变了,但他的初心不变,就是为人民写戏。“文艺该为什么人?对我们这些当年敌后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是感触最深的了。”胡老动情地说,“那时我们就生活在老百姓中间,吃穿住,传递消息,运送伤员,全靠他们,没有他们参与,可以说什么也干不成。老百姓自己吃糠咽菜,却把省下的粮食留给我们,比对自己的儿女还要亲。敌人烧杀之后,青少年戴着孝,争相参军。你说我们的文艺不为他们该为谁?”
对人民的感情是深入到骨髓里的,掰不开,扯不断,砸不碎,是装不出来的!胡老说,总觉得自己水平有限,写得不好,也写得少,到了晚年,留下点有用的东西。接受媒体采访,就是那些套话,重复来重复去的,有啥意思?胡老有着山东人的耿直性格,偶尔还有带一点青州口音。
我们说,这次来北京就是想采访山东的文化名人,他又帮我们介绍了著名戏剧理论家马少波,还亲自给我们牵线。临别,他给我们题字祝福:“愿家乡父老安康幸福,年轻人奋发有为,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记得那天出门,正下小雨,是春雨。那年我37岁,我们的采访已经成为温暖的记忆。
今年初冬,我应邀到青州实验中学拜访,走出教室的青年学子,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在我眼前晃着,我的脑海里闪现着一个身影,那就是胡可先生。恍惚间,我把青州实验中学当成胡老的母校——青州一中了。
补充一点,胡可有两个哥哥,大哥胡刚,二哥胡旭,都是老革命。胡家祖隶青州满族正蓝旗,胡可父亲胡玉振,清末被派往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归国后由教练升为旅长。1926年冬离开军队,1929年春病逝于济南。其时,胡刚13岁,胡旭11岁,胡可8岁。此前,他们的生母己去世。他们居在伯父家中,住青州南营街丁状元府旧宅。三兄弟最初曾就读于省立第十中学(青州一中前身),后胡刚考入济南山东省立师范学校,胡旭、胡可也先后到济南读书,参加革命。三兄弟在各自的领域里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胡可先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