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中医”苑嗣文把脉《老中医》

(2019-03-25 14:09:25)
分类: 专访

  电视剧《老中医》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段播出后,引起反响。山东省政协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出版编辑分会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科普分会常委、山东中医药大学中鲁医院特聘专家、医学博士苑嗣文先生日前就“中医”话题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老中医”苑嗣文把脉《老中医》

                                            逄春阶

     按年龄,苑嗣文先生算不得老中医,但在我眼里,他有老中医韵味,他先后师从著名中医专家丁书文、周次清、张奇文教授,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继承中医传统,推广中医文化。与他相识两年,一起参加政协会,爱跟他聊天。我祖上几代中医,遗憾本人愚钝,未能继悬壶之志。今年两会期间,苑先生推荐看电视剧《老中医》,以慰我心。316日下午,与苑先生来了个对话。

                   更看重普及意义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请您谈谈对《老中医》总体感觉。

   苑嗣文(以下简称苑):这部剧对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有很积极的促进作用。陈宝国、冯远征、陈月末等演得非常好。像冯远征,他曾接受专访时说,其前辈就是中医,因此对中医有很深的感情。陈月末在专访中说为了演戏,都背了很多《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古医籍中的片段。

    记:有没有不足?

    苑:我认为《老中医》的整体剧情编排的不是那么太顺当,有的情节又搞得太夸张。从故事情节来讲,我觉得它的故事情节性不如《大宅门》,这可能与后期的剪辑有关。

  记:《大宅门》更精致一些。

  苑:《老中医》这部剧对中医望闻问切,诊病环节的介绍,比《大宅门》要详细,更专业,让人们对中医的望闻问的一些细节性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深的了解。所以这部剧对普及中医药的文化的知识很有帮助。

            一手好字是一个大夫必须的修养

   记:第四集,翁泉海让“来了”(原名于运来)写字,以此判断他的处方是否工整。翁泉海说了这么几句话:“一个中医的功底啊,首先是看字,一手好字,能看出一个大夫的心境来,你看一张药方,如果一手好字,患者看了赏心悦目,他认为你是认真的,他会对你尊重,信任你,这时候十分病就减去了一分。如果这个药方上的字,是龙飞凤舞,张牙舞爪,患者看不懂,你说他的心情能好吗?久而久之,他还会再来吗?不来倒是小事,怕就怕因为写得不好,让药师错配药,贻误人命”这段话,我专门记下来。

   苑:在古代,儒医不分家,很多的中医大夫都有很好的文化功底。如果你连字都写不好,文化底蕴还能好?一手好字是一个大夫必须的修养,尤其是中医大夫。当然,西医大夫也需要把字写清楚。传统中医的基本修养包括四点: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指诊脉,四季衣裳。一手好字,上面都说了。二会双簧,医生既要洞察人际关系,洞察社会的各种矛盾现象,又能很好的和患者交流,与同行交流。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如何说话。如果病人的病情非常严重,那对病人不能讲:这个病很严重,没治了!这样会吓到病人。这个时候应对病人讲:小病小恙,吃上几服药就好了。但是对病人家属一定不能隐瞒。三指诊脉就是中医的脉诊。大家对中医最基本的认识就是找中医看病,把手腕一伸,先给我诊脉吧!其实这也是常人对中医的一种误解。实际上,脉诊只是中医四诊之一中的一小分支,四诊就是望闻问切,切诊除了切脉(诊脉)之外,还有切其他部位。中医诊病要求四诊合参,而不是独重脉诊。四季衣裳就是四季都要衣着得体,看起来干净利落。如果一个医生邋邋遢遢,不讲卫生,穿者打扮不合时宜,那么他能是一个好医生吗?他不能领会这四季更替、自然变化之道,不可能是一个好医生。除此之外,医生的长相也非常重要,要长得和蔼可亲、面慈目善,这样的医生就会有很大的亲和力,让人如沐春风。当然这个不能强硬的要求。

               吴雪初解释符合中医理论

   记:该剧开篇,秦家老爷喝了翁泉海开的药一命呜呼,但真相是这秦老爷先后喝了两服相克的药,这个情节,可信吗?剧中吴雪初(曹可凡饰)对翁泉海运用补中益气汤的解释是:“秦仲山患病日久,大骨枯槁,大肉陷下,五脏元气大伤,营卫循序失常,脉若游丝似豆转脉中,且舌苔全无,此乃阴阳离决阳气欲脱,回光返照之先兆也,翁泉海不用大剂量补气的人参、黄芪,也不用补阳的鹿茸、附子;而用补中益气汤以求补离散之阳,挽败绝之阴,清虚中之火,升下陷之气,不温不火,不轻不重……”这个解释,可信吗?

   苑:秦家老爷喝了翁泉海开的药一命呜呼,剧中将原因归结为老爷先后喝了两付相克的药。我认为这是不可信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病人本来就是病入膏肓,无力回天,属于不治之症。吴雪初大夫对这个病人做了一个评估是准确的。一般来讲,如果没有家属十分的信赖和理解,大夫对这种病人是不敢接手的。翁泉海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这个病人,我觉得他的处理非常正确,因为补中益气汤具有健脾补中,燮理升降,调补气血的作用,吴雪初讲的这些很专业、很内行、很中肯。补中益气汤对疾病的后期的患者用这个方子是没有错的。除了补中益气汤,在重病患者的生命末期,大部分中医会开生脉散,据《清宫医案研究》记载,清宫医案当中很多宫中贵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会服用生脉汤,因为患者最后的时刻脉息微弱,用这个方能够使脉再生出来,所以叫生脉汤。吴雪初的那个解释是非常符合中医理论的。

学中医古文功底要扎实

   记:有人指出剧中有几处错误,小铃医背《黄帝内经》,把“(读四声si)人以五气”,读成“食(shi)人以五气”。

   苑:这就是高小朴(陈月末饰)的古文功底稍差的表现。古代的铃医就是拿着祖传秘方,走街串巷,给人治病,一般缺乏对中医理论深入系统的学习。这也是高小朴的短板。如果高小朴这样读,这也符合铃医少读经典的特点,陈月末故意演出了这个铃医高小朴的古文功底较差的细节。如果说陈月末功底差,也是可以理解,毕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为演《老中医》才开始读《黄帝内经》,已经很不错了!所以学中医的古文功底要扎实,必须要学习医古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很多医闹是因贫穷引起的

   记:电视剧中,有好几个桥段是患者无理取闹的,是不是过于夸张?

   苑:患者无理取闹的片段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医患本来是没有矛盾的,大家都是来共同对付疾病的。如果有矛盾,只是在医疗费用上的矛盾。很多病是治不好的,这是符合医学规律的。如果患者费了很多钱,患者又死亡了,很多家属不理解,严重的就开始“闹”!很多医闹都是因为贫穷而引起的,患者死亡,家属认为闹一闹,就可以从医院闹几个补偿钱。我们要对这种医闹现象进行批评。医院要用法律手段来进行维护权益。另外,必须改善现有的医疗体制,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要提高医生技术的价值,提高他们的诊疗费用,手术费用等等。要放开医疗准入,培养、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量,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不是让人们像赶集一样向大医院里涌。

   记:翁泉海用一言一行诠释了“大医精诚”的精髓。当下的医者能从这个形象身上得到哪些启示?

   苑:大医精诚,治病救人。视病人如亲人,毕生追求,问心无愧。

翁泉海原型是上海名医丁甘仁

   记:翁泉海在中央政府发布“中医废止案”后带领中医同仁共同抵抗中医废止案并保护中医这一民族瑰宝,这个应该是符合历史事实吧?

   苑:翁泉海是以上海名医丁甘仁为原型来进行塑造的。丁甘仁是常州孟河人,是孟河医派的代表人物。当国民政府发布“废止中医案”之后,以丁甘仁为首的上海中医界联合起来去南京请愿,最后国民政府放弃了“废止中医案”,这是历史事实。

   记:另外,电视剧中提到的中西医对抗赛,也是真实历史事件吗?

   苑:是真实的。当年将肠伤寒患者随机抽签分组,中医、西医分别治疗一组,同时开始治疗,看哪一组退热更快,康复得更快!结果让蔑视中医的西医同行连伸大拇指。中医组的主治大夫就是丁甘仁。

   记:孟河医派跟山东有关系吗?电视剧中有个情节,来了的父亲是齐鲁名医于桥山。。这是不是虚构的?

   苑:这是虚构的。孟河医派与山东中医界,肯定有关系,天下中医是一家。况且丁甘仁创办了上海中医学院,培养了弟子无数,还有一些医家办中医函授学校,很多山东人也在学习。

          “脉理幽微,敢高谈夫七诊?”

  记:您对赵闵堂这一角色怎么看?

  苑:冯远征演得很好。赵闵堂这一角色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很多医生为了顾护自己的名气,对重症患者推诿不治。更多的是,很多医生甚至为了吸引患者,采用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手段。

  记:对一些打着中医的幌子,所做的那些歪门邪道,比如神龟探病这样的一些案例,在戏里面有所表现,现实当中,也有类似的江湖骗子。

  苑:对江湖骗子必须防范。哗众取宠,招揽顾客。不利于中医发展,会导致中医走向玄学的歧途。

  记:有个镜头,翁泉海为病人号脉。网友称陈宝国把号脉细节处理得堪称教科书级,因为翁泉海给病人号脉结束,镜头给了特写,病人的手腕上留下三个指甲印。指甲印都出来,是不是矫枉过正了?

  苑:临床经常出现的情况,有时候需要重按才能寻得脉象,有时诊完脉,就会留下指印。脉诊就是通过脉象进行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也是中医特有的诊断方法。老百姓又称脉诊为“搭脉”“摸脉”,御医给皇帝看病,又称请脉,可见无论皇家还是民间,都特别重视脉诊。

  从医学史来看,历代医家中的大多数重视脉诊。王叔和著《脉经》,李时珍著《濒湖脉学》,都对脉象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记:悬丝诊脉,是不是很玄……

  苑:民间有弦丝诊脉的故事。据说古代太医给皇帝后妃看病,连卧室都不能进,除了听太监宫女说病因病情外,就是“悬丝诊脉”了。即后妃和太医各居一室,由太监或宫女将一根红丝线拴在后妃的手腕上,线的另一端交给太医把按,通过丝线辨别病情。传说孙思邈给长孙皇后看病就用悬丝诊脉。太监先有意试他,先后把丝线拴在冬青根、铜鼎脚和鹦鹉腿上,结果都被孙氏识破,最后才把丝线系在娘娘腕上。孙思邈诊得脉象,知是滞产,便开出一剂药方,娘娘遂顺利分娩。这些民间的习惯及传说使的百姓不仅仅是相信脉诊,而且是迷信脉诊了。

  记:诊脉真的具有这么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吗?

  苑:我看未必。许多医家都有一个共识:诊脉是非常困难的,脉象复杂多样,“心中了了,指下难明”。要想把脉象与症状一一对应起来,通过脉象诊出症状,那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有些古医籍自始至终都不言脉象。比如清吴师机的《理瀹骈文》就是一部不言脉的名著,吴氏为何不言脉?他老实地说:“脉理幽微,敢高谈夫七诊?”

  记:为什么有的老中医把脉把得那么准?

  苑:众所周知,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四大手段,《黄帝内经》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是把医生分为四等,也就是四个层次“神、圣、工、巧”,换成现代语言就是“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通过切诊(包括切脉、触诊)而诊断疾病,那是最初级的医生水平。许多老中医已达到了“神”的层次,通过望与闻就知道了患者的疾苦,脉诊只不过是一种幌子而已。上述传说中,孙思邈诊得娘娘滞产,是靠的悬丝诊脉吗?同行问其窍门,孙思邈笑而不答。其实这位医圣只要闻到皇后那种临盆时的痛苦呻吟,就能做出诊断,根本不用依赖丝线之灵。

  记:那么诊脉的价值在哪里呢?

  苑:脉象反映的只是人体所处的一种状态,气血是否充盈?阴阳是否平衡?能把握住浮沉迟数就可以了。中医诊断疾病还讲究“四诊和参”、舍症取脉、舍脉取症。单纯依靠脉诊诊断疾病是靠不住的,也是不可取的。我的一位朋友,也是一位名医,以擅长脉诊出名,为病人诊病时一言不发,眯缝着眼,似闭未闭,好像诊脉进入了状态,其实他正在仔细打量着病人,通过望、闻获取疾病信息!靠的还是四诊和参。前些天,有位患者告诉我,有一位神医通过诊脉不仅能诊断出何部患肿瘤、而且还能判断出肿瘤的大小(能精确到几毫米)。我告诉病人,如果真有这种本事的人,那我们国家还花那么多钱购买CTMRI干吗?

                中药材的质量令人担忧

   记:《老中医》开头的背景即是中药做的太极图,里面有薏苡仁,远志,栀子,杏仁等等,太极自古以来就与中医的联系极大,从开头来看可以说剧组确实用心,后面有许多知识点,比如“十八反、十九畏”等。

  苑:十八反,十九畏是指在中药使用的过程当中,相畏相反的药物不能用在一起配伍使用。比如人参和五灵脂就不能使用在一块,半夏和附子、乌头都不能配伍使用,海藻与甘草不能配伍使用,等等。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中医最经典的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经常把附子和半夏并用、乌头和半夏并用,还有很多老中医把人参和五灵指一块配伍应用,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也没有什么不良反应。最近读《山东省中医院名中医学术经验集》,书中记载了冯鸣九大夫最喜欢把人参和五灵脂配伍应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疼,取得很好的效果,也未见有不良反应发生。对十八反十九畏要辩证看,不能抱残守缺,一成不变。

  记:电视剧中也涉及到假药问题。我在想一个问题,当年李时珍时的药,跟现在的药,是不是药的成分也变了?面对这个变,药方是不是也得变啊?

  苑:现在中药材的质量确实令人担忧。一方面是假药,那是市场监管问题,在此不谈。另一方面,即便是真药,质量也在下降。现在的中草药大多数都是药农种植的。药农种植中草药时,不可避免的要增加产量、增加产值,要用到化肥、农药等。通过这样种植出来的中药,生长周期往往达不到要求,比如人参,以前的时候我们用野山参,一般生长周期都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三四十年,现在的人参大部分都是园植参或者林下参,一般来讲生长周期都不会超过5年。药物的质量、功效都会受影响。

  记:听说过您曾到山上寻找野桑葚,愿闻其详。

  苑:每年夏天,五六月份,我都去爬千佛山,千佛山上有几棵野生的桑葚树。桑葚也是一味中药,也是食品,属于药食两用的品种。五六月份山上的桑葚刚刚开始熟。那些三四月份上市的桑葚,个大色黑,卖相很好,但是吃起来口感非常差,没有桑葚的味道。这些都是大棚的种植的。五六月份,你摘一个山上野生的桑葚尝一下,桑葚的味道是那么的浓啊!这两种桑葚药用价值能一样吗?

   为提高临床疗效,就不得不加大药物的用量。如果你不加大药物的用量,就必须要增加药物的品种。比如清热解毒本来就用金银花一味。但为了保证临床的疗效,必须要增加板蓝根、连翘、蒲公英等。

  应吸取西医肿瘤治疗教训

  记:近年来,中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您说:“西医治疗肿瘤就是三板斧——手术切除、放疗、化疗,但是很多人经过治疗严重破坏了自身的免疫系统,不仅生活质量下降,而且死亡更快。对当前肿瘤的治疗模式必须反思,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苑:关于肿瘤的治疗,我想应吸取西医肿瘤治疗的教训。中医治疗肿瘤效果还是非常好的:第一,能够使病人带瘤生存,能够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第二,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第三,有时还能够治愈。比如我治愈的一例神经胶质细胞瘤的患者,由于他那个胶质细胞瘤的位置靠近脑干,好几个大医院专家看了以后,都认为没治了,患者找到了我,结果经过三个月的中医治疗,这个病人,再做颅脑加强CT检查时,肿瘤消失了,找不到了。至今5年过去了,病人还健在。

   还有一个肺癌病人已经出现转移,后来患者跟我吃中药治疗,现在已经吃了将近一年的中药了,恢复得很好,前一段时间又去做肺部的CT检查,显示肺部肿瘤已经明显缩小,现在患者没有任何痛苦。继续服用中药,是不是肿瘤能够完全消失呢?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即便不能消失,那么按照现在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存年限,他已经非常高兴了。这就是带瘤生存。

   还有一个食道癌的患者,先是手术,然后放疗、化疗,直到最后出现了癌性疼痛。这个时候患者家属找到我,请我出手治疗,目的是通过治疗,希望患者能够活过春节去,那时离春节还有两个月,因为是一个朋友的岳父,我才接受了这个病人,通过服用中药,患者不疼了,有精神了,也就是说,生活质量高了!这个患者,就这样吃中药,不仅过了春节,而且过了正月十五才去世的。中医药对癌症患者的疼痛还是很有效的。

            我认识到了中医药的伟大”

   记:您为什么选择中医?在二十多年的行医过程中,有哪些难忘的事情。

   苑:其中有个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当时来找到我时,下肢肿大如大象腿,穿裤都穿不进去。唯一的办法就是截肢。我也没有把握治好,但患者信任中医,拒绝截肢。这个病人很有耐心,坚持用药三年多,一天一付。据说仅煮药的砂锅,就煮烂了将近十个。因为随着吃中药,患者感觉越来越好,腿肿也越来越消了。三年后,腿完全恢复了正常,去医院再做这个B超检查,下肢深静脉的血栓已经完全消失了。病人完全康复,重新打工去了。这个病例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啊!我认识到了中医药的伟大!

   中医不仅要治病,还要治未病。我的专著《父母锦囊教你养个壮小孩》颇受欢迎,这本书最让家长受益的一点,就是怎么去喂养孩子。我建议家长牢记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谚语:“要想小儿安,须得三分饥与寒。”孩子不要穿衣穿得过暖,吃饭不要吃得过饱。穿得过暖,吃得过饱,都会导致孩子的健康受到影响,总是生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