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普通人身上的光泽
(2018-12-14 14:40:59)分类: 观星 |
捕捉普通人身上的光泽
熟视无睹,司空见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精准扶贫”,是大家太熟悉的一个政策术语,内涵很丰富,可如果简单呈现就硬邦邦,你除了图解,还能拍出什么花样来?但《十八洞村》绕道而行,变“熟视”为“生视”,在坚硬里面寻找柔软,居然成功了。在12月8日晚,《十八洞村》揽获第17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优秀编剧、优秀女演员三项大奖。不容易,真不容易。
为什么会出现虚假,主要原因是主创人员没有身心融入,心血不在那上面,说到底还是个情感问题。熟悉的地方,如何陌生化?首先得冲破熟悉的厚墙,所谓的“熟悉”,其实不过是知道而已,比如“精准扶贫”,就是四个字,够熟悉的,你如果不到十八洞村,不跟杨大哥一家打成一片,你就无法理解“精准扶贫”的内涵,口号谁不会喊,喊了有啥用呢!编剧苗月在获奖感言中说:“我特别要感谢的是《十八洞村》村民杨大哥一家,你们在清贫的生活中,保持的那一份生命的尊严,你们保持的那一份坚韧的生活态度,你们对土地的坚守,你们对你们的小孙女那一份深情的抚爱,都深深地感动了我,你们给了我一份创作的田土,你们给了我一份创作的福田,让我耕耘,让我有了今天的这一份收获,谢谢杨大哥一家。”这些话都是发自肺腑的,不隔心不隔肺不隔肋骨的真心。如果纯粹是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而去做,不可能投入这样的感情,也不可能催生夺目的火花。
影片以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兄弟与贫穷战斗的故事。影视有个怪现象,真实的故事往往拍得要多虚假就有多虚假。要拍出艺术的真实,就靠主创人员的功力了。记得钱钟书说过:“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把握住大方向,不拘泥于小事小节,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演技,才能捕捉到普通人身上的光泽,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在影片中,连哑巴都演出了彩,导演让那个哑巴老爹给后生解说村规:“敬重天地,孝敬父母。尊重生灵,平等待人。爱惜庄稼。量进不能多,量出不能少。跛子问路不要歪指乱打,瞎子问路不要歪答乱带。不能放火烧森林,不能拿刀剐树皮。晴天不要骂晴,雨天不要咒雨。”这些很土的话,句句戳人心窝。身处贫瘠中,精神不贫瘠。看完电影,我在想,扶贫扶贫,到底是谁扶谁呢?一部电影,能引人思考,就成功了。
陈瑾是山东济南人,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是个实力派演员。在影片中,她跟王学圻扮演夫妻,王学圻饰演杨英俊,主外,她饰演麻妹,主内。她用眼神演戏,演出了山里女人的一股忍耐劲儿。在戏里,是贤妻,是良母,是嫂子,是婶子,是慈爱的奶奶,常年照顾患脑膜炎的小孙女——小南瓜,小南瓜就是她的命,小南瓜突然走失,她撕心裂肺的呼唤,催人泪下,她反复说着这样的话:“小南瓜活50岁,我们就活100岁。小南瓜活100岁我们就活150岁。”化痛苦为美好,化坚硬为柔软,让沉闷的故事有了诗意。
还有个感人场景:全村人出去打工,麻妹也随村里人一起去,杨英俊把麻妹送上火车后,麻妹在拥挤的闷罐子火车里突然看不见自己爱人了,恐慌地哭喊,杨英俊突然伸过来一只大手,领着麻妹回家。这一刻,杨英俊脸上的坚定和麻妹一脸的幸福。这个画面让人思考:什么是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大美在民间,智慧在民间,大山皱褶里的十八洞村,不缺乏美,我们只是太熟悉了,看不到。熟视无睹,忽视无睹,漠视无睹,有时近视和远视,也无睹。无睹,就是麻木,无睹,就是藐视,就是无知。有时,闭上眼睛,关闭了其他窗户,让杂念远离,用心灵去感悟,也许能看得更清楚。《十八洞村》这部片子,让我想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