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郁和印奇更有明星范儿
(2017-08-16 16:02:26)分类: 观星 |
胡郁和印奇更有明星范儿
□ 逄春阶
科学家给人的印象是死板、僵硬、教条,一根筋,满脑子抽象的公式,出了实验室再进实验室,不好玩儿。像陈景润,不会煮鸡蛋、不会下面条,不会洗衣服。等等。总之,不会玩儿。可是,如今的科学家,不但会玩儿,而且是大玩家,玩出了花。芒果台《我是未来》节目,就是专门让科学家来玩儿的场所。
8月3日晚,“音控”——首席科学家胡郁和“颜控”——face++创始人兼CEO印奇玩了一把“人机大战”,他们玩得过瘾。君子之争,斗智斗勇,面不红,耳不赤。现场观众看得过瘾,我在电视机前也看得入迷。感觉我的科技素养,瞬间提高了那么一点点。
我上初中时,买过一本书叫《科学家的脚步》,从书上,我知道了数学家华罗庚、熊庆来、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知道了妇科专家林巧稚、桥梁专家茅以升、生物学家童第周、物候学家竺可桢,我立志要当个数学家,陆续买了《祖冲之与圆周率》《格点与面积》等数学小册子。初、高中一直是数学科代表。后来,偶尔看到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觉得当作家更好玩儿,就改了梦想。如果当时有“星光大道”,我可能就要以大衣哥、草帽姐为榜样,要当歌星了。现在想来,没坚持研究数学,是个憾事。
青少年接触什么太重要了,可塑性大,接触什么,可能就喜欢上什么。就跟燕子用泥沙在房梁上滴窝一样,一眼看到簸箕型,就滴成个簸箕;一眼看到篮子型,就滴成个篮子;一眼看到八卦苇笠,就是八卦苇笠型。我们现在的综艺类节目,都在引导着孩子成明星,于是家长们也心浮气躁,不管孩子是不是这块料,就一厢情愿地报这个特长班,报那个速成班。电视台更是推波助澜,动不动就推出个小神童,三岁会唱《朝阳沟》里的银环,四岁会唱《红灯记》里的李铁梅,这是干啥呢?这是三岁、四岁孩子应该干的事儿吗?而各种文艺培训机构,又蜂拥而至,大把大把地赚取家长的钱。现在,忽略孩子天性,忽略孩子兴趣的现象,愈演愈烈。
不是说,歌星、影星不好,而是说,成为真正有实力的艺术家不容易,真得有天分,才行。成为空头艺术家相对容易,但是又有什么意义呢。靠投机取巧,靠卖萌、卖笑、卖哭赢得名声,有多大意思?如果全国有一半,不,有三分之一的人专门唱歌、跳舞,拍戏,不干别的,我们这个国家会是什么样子呢。每当想到这里,我都会想起鲁迅的遗嘱,他说,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周海婴就没搞文学,他从小迷恋无线电,成了无线电专家。
孩子都有好奇心,好奇心是青春的密码。探索未知的世界,也许是每个孩子的梦想。而科学家的使命就是探索未知。29岁的印奇,要打造“中国天眼”,做未来的“野心家”。 从扫脸登录,到人脸识别进门,再到如今的刷脸支付,人脸识别这项人工智能技术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近,而曾经人们梦想靠脸解决事情的时代,真的就要来临了!这一切,是印奇和他的伙伴们完成的。多么鼓舞人心。
胡郁宣称,他要做“幸福的摆渡人”。人工智能在将来的5到10年,就像我们现在的水、电和互联网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的必需品。人工智能是这时代最伟大的魔法师。胡郁说,我们的使命就是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
万物皆备于我,一切皆有可能。高科技可以娱乐吗?答,不但可以,而且很可以,很有趣,很有味,很有门道,很有深意。科学家们智商绝对没问题,他们更会玩,而且玩得更精彩,更惊心动魄,他们本来就是游戏高手,他们玩的是上等娱乐,所谓“上娱”。 39岁的胡郁和29岁的印奇,像两个想改变世界的大孩子,两位的出色表现,一定会成为当代青少年的偶像。
我们的好多综艺节目,真得跟着《我是未来》学学,思考一下,我们到底想提倡什么,传播什么。这关乎祖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