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流潋紫,不是榴莲酥
(2017-03-29 14:22:44)分类: 观星 |
是流潋紫,不是榴莲酥
□ 逄春阶
不太喜欢宫斗戏,一章章、一集集的狗撕猫咬、争风吃醋、杯水风波,想想就腻歪。但我关注这个现象,因为一时风靡,必有其根由。我很想搞懂,却一头雾水。知道流潋紫,是因看了由她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甄嬛传》。在一个文友聚会的场合,我还闹了个笑话,把流潋紫,说成了榴莲酥。
赶紧问“度娘”,流潋紫笔名出处是?答曰:“它是我喜欢的一种唇膏的名字,另外我内心喜欢将其倒着念,因为里面藏着自己的一个小秘密!”我这自称在文学圈里混了多年的人,连人家名字都记错了,真是出丑。
可以预言,流潋紫又将火一把,她的《甄嬛传》续篇——《如懿传》要来了。周迅、霍建华、邬君梅等明星已各就各位,网上开始预热了。
由流潋紫,我想到了茅盾。九十七年前,二十四岁的茅盾接管《小说月报》,他提出了“三条方针”:一是现存稿子都不能用,二是全部改用五号字(原来的《小说月报》全是四号字),三是商务印书馆不干涉杂志事务。茅盾研究专家钟桂松认为,第二条,四号字改为五号字,粗看起来是一个技术性要求,其实大有深意,除了杂志容量大了外,五号字小,老年人花眼,看不清。茅盾争取的是年轻读者。我想,青年茅盾这一招,很毒,狠毒。
代沟是明显的。现在的好多网络小说,我读不懂了,网文呼啸而至,字典、词典,都失效了。年轻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标准,他们有他们那代人的特征。传统的语言和其它表达方式,已不能满足了,他们就创造自己的“语言”。从客观上看,就跟当年茅盾一样,有意无意地跟老年人区隔开,用自己的青春印记。
知道流潋紫是80后中学语文教师,本名叫吴雪岚,还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语文教师,给人的印象,就是整天在黑板上跟学生们“主谓宾、定状补”地灌输,就是要训练作文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就是要起承转合,要论点论证论据。等等。在我眼里,中学语文老师,就是呆板、教条、中规中矩的,谁能想到一个叫吴雪岚的女教师,在业余时间,有滋有味地捉摸着宫廷的事儿?角色跨度也太大了吧?但活生生的现实,就在那儿摆着,这就是青春的力量。
流潋紫说,在校园,也有学生与她讨论《甄嬛传》。“我很愿意跟我的学生讨论文学写作话题,并最大限度地和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体会。”我想,吴雪岚老师,教作文一定不枯燥,因为她除了丰富的想象力,还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她的知识储备,非一般同龄人所及。还有,她理解年轻人的所思所想,他们心跳的节奏是一样的。
喜欢吃榴莲酥,没见过流潋紫。我会记住流潋紫,偶尔也会猜一猜“紫——潋——流”后面的秘密,没有目的,就是好玩。我的一位90后小朋友,写过数百万字网络小说,他说,也许你猜的过程,就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