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身”替不来“真”
(2017-03-22 16:41:15)分类: 观星 |
“替身”替不来“真”
因在2003年张纪中版《天龙八部》饰演木婉清而走红,又因2004年出演偶像古装剧《仙剑奇侠传》《欢天喜地七仙女》,2011年出演《后宫甄嬛传》中华妃一角而受关注的蒋欣,近年来以敢言著称。比如她曾在节目中怒斥娱乐圈“潜规则”乱象,给网友们留下深刻印象。近日在录制浙江卫视一档节目时,她又为一些演员鸣不平,表示替身问题多是剧组惯出来的:“剧组也是好意,想让你多休息,但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习惯”。蒋欣说的,可能是事实,但这个事实值得追问。剧组的好意“好”在哪?演员怎样对待剧组的好意?剧组和演员是干什么的?
先说说替身吧,有负责打斗或凶险镜头的“武替”,有当演员的背影或全景里面镜头的“文替”, 有在剧组换机位打光时需要其一动不动站在原地的“光替”,还有替演员出演裸露镜头的“裸替”。据说,还有“发替”、“胸替”、“手替”、“脚替”,甚至有替明星挨耳光的“抽替”,替明星用膳的“饭替”、“醉替”等等,五花八门。必要的替身,要替。但那些不必要的替身,为什么泛滥呢?
剧组让演员好好休息,这没错。演员休息不好,情绪状态调整不好,就演不好。找个替身,让演员休息,用心良苦。剧组的一番“好”意,能结出“好”果子吗?比如,戏里的角色要来个千米追赶,替身大汗淋漓地狂奔,镜头里显出湿漉漉的后背,演员呢,就那么一站,结了。演员是休息了,他能体味到千米狂奔的滋味吗?体味不出这滋味,他能塑造好角色吗?角色需要挨个耳光,替身把脸伸过来,火辣辣地挨那么响亮的一下,演员现身,这演员能接上挨耳光后的戏吗?记得若干年前采访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她说,演员上场前,已经进入情景。比如舞台上的情节是烧开水,你在上台前,必须有抱柴禾、舀水、急匆匆行走的动作,那叫提前入戏,这样上场你才自然,动作、表情才连贯。如果是替身,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吗?
剧组的好意,演员怎样领受呢?欣然接受,乐得轻松。这是一个选择。替身能让演员躲避委屈、皮肉之苦,躲避艰难险阻。遗憾的是,三躲两躲,把“真”躲没了,“真”没了,还有啥?我赞赏另一种选择,那就是为感谢剧组的体贴,更加卖力地演,玩命地演,为演一个“真”,付出心血。婉拒替身,保证自己的名声不受损。
由此我要说,蒋欣这样为演员鸣不平的态度不可取,有点儿委过于人。演员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是剧组给安排的,我不过顺水推舟。如果剧组要给你找替身,你坚决不同意,剧组能杀了你吗?我看不能。就像喝醉酒一样,你能埋怨请客的人硬灌你吗?主要还是自己想喝。你就不喝,他们能杀了你?是你自己想吹瓶,怨不得别人,醉死活该。面对要不要替身,就看演员有没有定力,有没有职业尊严,有没有底线。
剧组和演员是干啥的?是制造影响人们灵魂产品的。使命很光荣,目标很完美,可往往达不到,原因在于浮躁。为赶档期,为节省成本,为要速度,萝卜快了不洗泥,差不多就行。于是选择没有办法的办法——找替身。对名角呢,满腔热忱地倾注着娇惯和宠爱。被娇惯,被宠的滋味确实很好,但是娇惯和宠,往往容易迷失自我,觉得我就该被娇惯,我就该被宠,我就高贵。脏、乱、差镜头,就该找替身,自己只是光鲜着,养尊处优着。剧组纵容了演员,演员放纵了自己。还能有好戏看吗?
蒋欣说的“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习惯”,说得很实在。习惯都是长时间形成的。口碑好的演员把艺术捧在心上、把受众放在心上当成习惯,视自己的每个角色为神圣,来一番脱胎换骨功夫,从自己身上长出另一个角色来。他们没有找替身的习惯。而口碑差的演员则相反,以偷工减料、拈轻怕重、奢靡享乐、耍小聪明为习惯。
蒋欣为演员鸣不平,说轻了,是害了演员,给演员找了一个堕落的理由,或者说,找了一块遮羞布;说重一点,是在毁灭娱乐圈,健康的娱乐圈,需要演员的真本事,需要艺人的真功夫,需要明星的真性情。艺术要没了真,充斥着的全是“替身”(有些必要的替身除外),那真是群魔乱舞,还有什么美可言呢?网友讽刺得好:拍戏时用各种替,拿钱时却不用别人替!
拒绝替身现真身,方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