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的审美价值
(2015-11-22 10:56:58)分类: 论文 |
记者的审美价值
逄春阶
26年前,大学快要毕业时,母亲就操持着给我找媳妇,对媒人说:“俺儿子将来当记者。”我问她,为什么要当记者呢?她说:“记者说话公道。”后来我真当了记者,母亲很开心,她有了一个当记者的儿子。记者这个职业,在母亲眼里,是美的,好的。我不敢忘记母亲的话,那里面有期待。
省记协副主席、秘书长姜克俭先生若干年前说,一个人的工作干到一定境界,就有了审美价值。我理解,姜先生的话的内涵是,身心投入地工作,日积月累,孜孜矻矻,能抵达忘我境界。猛一回眸,感觉很美,自然带了一种欣赏态度。一直保持这种心态,则苦与累,疑与惑,皆涣然冰释。
采写中的紧张与兴奋,紧张兴奋中的充实之感、饱满之感,就有了诗意。
诗意来自敬,视自己的职业为神圣,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为神圣。作为记者,你用你的双脚去丈量,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子去思考,记录历史,关心民瘼,采访中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当你犹豫、彷徨的时候,想到母亲的话,想到记者职业的神圣,就会奋然前行。
敬业日久,则“乐业”生焉,以从事自己的职业为乐。圣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之,不如乐之者。”恒喜,恒乐,无怨无悔。
乐业,有个元素是趣,就是有趣味,干着有滋味。任何工作,都没有滋味,滋味全靠咂摸,自己耐心咂摸,越咂摸就越有滋味。趣味趣味,有“趣”才有“味”。记者出发前,查资料,收拾行囊,出发,坐汽车、火车,或者飞机,累吗?有点。但这是在体悟生命啊,当抵达采访现场,如战士进了战壕,感觉自己这一日没有虚度,经历又丰富了许多。然后是,构思,写作,痛苦吗?有点儿,但是突然灵感来了,角度找到了,标题找到了,文眼找到了。然后是炼字、炼词、炼句、炼意,那一刻是何等的快乐,简直想喝上二两酒庆贺一番。等稿子发表出来,干预了生活,影响了事件发展进程,稿件的实用价值显出来。当喧嚣过后,瞅着自己的文章,这是我写的吗?像老农蹲在地头上欣赏自己的庄稼,使用价值转换成了审美价值。
记者的作品,记者本人欣赏,更大的价值是受众欣赏,精品最有审美价值。精品不是半成品,现在我们写的东西,好多还是半成品,往高里说是成品,但远远还不是精品。稿子好坏,分量轻重,采访的深入不深入,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了。你采访了不到10分钟,却洋洋洒洒写到2000多字,到底能有多少干货?审美价值打折扣。
自己在回眸自己的作品时,发现了缺憾,发现了瑕疵,等再一次投入地采写时,如果克服了自己的缺憾与瑕疵,感觉是过了一道坎,有了惊人的跳跃,把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区别开,把自己与别人区别开,而区别的标志,就是个性的光芒。
记者永远在求“新”近“新”,报道的客体永远是具体的感性存在,而不是抽象的理念,真相像巨大的磁场,牢牢地吸引着你。但作为记者不是摈弃理性,而是用深刻的理性思考,以及深厚的美学功力,去剖析新闻事实,新闻现象,最终,用自己的方式传递出来。理性思考,是用陌生化的眼光打量,打量过的作品,必然耐人寻味。
我庆幸自己成了记者,它让我的行走半径,大大延伸,而行走半径的延伸,带动了我思维半径的延伸。天天记录,天天感受,与民同髓,以笔为旗,喊出自己的声音。不是很美很爽很有诗意吗?
(作者为大众日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