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俄罗斯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2015-10-08 19:17:43)
标签:

军事

阿列克谢耶维奇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分类: 新闻

     白俄罗斯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白俄罗斯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1948年出生的S.A.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ksijevitj),白俄罗斯女作家,以独特风格记录了二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重大事件。连续三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决选名单,今年终于如愿以偿。

北京时间10月8日19时(瑞典当地时间13时),瑞典文学院宣布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现场宣读的授奖词这样评价阿列克谢耶维奇:“为她用复调所记录的我们这个时代人们所经历的苦难以及承受苦难的勇气而致敬。”

   1986426,凌晨1:23,一连串爆炸震碎了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存放燃料棒的4号反应炉,切尔诺贝利核灾成为20世纪最严重的科技浩劫。

    对于1000万人口的小国白俄罗斯来说,这是国家级的灾难。白俄罗斯没有核电厂,但苏联境内有三座接近白俄罗斯的核电厂,其中南边的那座是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二战期间,纳粹军队摧毁了白俄罗斯境内619座村庄,切尔诺贝利灾变让该国失去485座村庄和居住地,其中70座永远埋在了地下。战争时,每四个白俄罗斯人有一个死亡;今天,每五个白俄罗斯人中就有一个住在受辐射污染的地区,总数是210万人,其中70万是儿童。

   辐射粒子飘散到全球,不到一个星期,切尔诺贝利就成为全世界的问题:1986429,波兰、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检测到高剂量辐射;430,瑞士和意大利北部,52,法国、比利时、荷兰、英国和希腊北部,52以后,以色列、科威特、土耳其、日本、印度、美国和加拿大也陆续检测到辐射。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没有任何虚构的东西,完全是根据访谈者口述的文字来记录的,如果有虚构也是当事人的虚构或者回忆不准确,她本人没有任何添油加醋虚构的东西,但是你读起来就会发现她这种纪实文学的东西比小说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所以当时西方媒体就是这样评论,就觉得她的非虚构的东西比虚构的小说更加让人觉得不现实的,觉得荒谬、非常态。从阅读的感觉来看,她的东西不是那么枯燥的,很冷静很客观。

还有一个就是她基本上是从另外一个角度重写关于战争的记录,以前可能都是男性视角,或者比较数据化的东西,或者从大人物的行为来分析的。她笔下是一些无名小辈,完全是之前被忽略那些人,她自己说她就是有意在挑战。

一开始读她的作品就感觉很像俄罗斯的经典文学的写法,好像是在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一样,她的文笔可读性很强的。而且由于她基本上不是那种长篇大论的,就是每一个人的访谈,所以无论从哪一页翻开来讲都读着很顺畅。同时也会有些口语化的东西。

 

阿列克谢耶维奇简介:

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ievich),记者,散文作家。出生于白俄罗斯,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已出版的著作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一个证人》、《锌制男孩》、《死亡的召唤》、《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等。其著作相继获得1998年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年法国国家电台“世界见证人”奖、2006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等奖项。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1986年4月26日,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发生爆炸,邻近的白俄罗斯居民失去了一切。一些人当场死亡,更多的人被撤离,被迫放弃一切家产。成千上万亩土地被无污染,成千上万的人因20吨高辐射核燃料泄露而感染各种疾病。著名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三年时间采访了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有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有现场摄影师、有教师、有医生、有农夫、有当时的政府官员、有历史学家、科学家、被迫撤离的人、重新安置的人、还有妻子们祖母们……阿列克谢耶维奇将向世人呈现这个“中毒”世界里的惊人事实。每个人不同的声音里透出来的是愤怒、恐惧、坚忍、勇气、同情和爱。为了收集到这些第一线证人们的珍贵笔录,阿列克谢耶维奇将自身健康安危抛之脑后,将他们的声音绘成一部纪实文学史上令人无法忘记的不可或缺的作品,并籍此期盼同样的灾难绝不再重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