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新腕儿拍大片
——写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
逄春阶
10年前,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我约大众日报高级记者许学芳先生写过一篇短评,叫《抗日缺一部大片》。稿子写在方格纸上,一笔一画,至今记忆犹深。许老师说的“大片”,指的是完整记录抗日战争的影片。很遗憾,没有。
许老师的话,言犹在耳:“这样的影片,欧洲拍了许多,最著名的是前苏联拍的《解放》,共有5集,从保卫莫斯科开始,到强渡德涅河、解放基辅、收复白俄罗斯、解放波兰,直到攻克柏林,彻底打垮法西斯。抵抗和打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中国不去完整地记录这段历史,还能靠哪国?”
我理解,大片之“大”,不仅是场面大、演员阵容大、投入大,而是立意高、开掘深、有魂魄,有身临其境的全貌。“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部大史,反映这部历史,小片办不了,我们需要一部大片,完整地记录战争是怎么起的,怎么落的,其间经过了哪些重大战役,国共两党两军各自做了些什么,正面战场如何,敌后战场如何,在不同时期苏美等国又做了些什么。完整地记录这段历史,目的至少有两个:一、揭露侵略者,把他们死死地钉在耻辱柱上;二、教育被侵略者,对侵略成性的那些人,瞪大你的眼睛。”我觉得还有一个目的,告知后人,记住来路。
抗战大片迟迟出不来,倒是粗制滥造的抗日神剧不少。据《南都周刊》报道,今年,有超过40个拍摄抗战剧的剧组进驻横店影视城,其他的盛产抗日剧的王佐、怀柔、张家口影视基地,就更不用说了。
在影视基地里,扮演鬼子的演员都不够用的了,有时没有办法,正、反面人物混着用。这样混,能混出好作品来才怪呢。
我记起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方化扮演的松井。松井给人的印象阴森森的,这应该说是方化利用眼神与目光达到的一种效果。松井有着一双大牛眼,注视人的时候,有一种阴鸷般的挖掘到底的尖锐,松井那种长久的连带着眼白死死地盯人的目光,让人起鸡皮疙瘩。还有前几年电视剧《玉碎》中扮演鬼子的吴秀波,吴秀波演的小野,目光时常透着温柔,让人感觉他彬彬有礼,说白了,就是个文明人,但他有着吃人的本性。吴秀波用瞬间的眼神来表现,我觉得更人性化,摆脱了脸谱化倾向,吴秀波塑造了一个“文明野兽”。可惜,这样的“鬼子”在银幕荧屏上太少了。
不客气地说,现在好多影视人,心思不在抗战上,有消费抗战的不良倾向。消费主义无孔不入,当然也染指到影视界,自觉不自觉地摈弃了国家、民族、社会、政治等宏大话语,以追求刺激性、娱乐性和新奇性消费审美风向为导向,把对战争的理解,对人生价值选择完全落实在个人欲望的满足之上。换言之把抗战当成了一个“筐”,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往里装,消费主义支配下的影片,弥漫着过度娱乐化的气息。没有了神圣、庄严和崇高,再大也是小,拍的越大越小。
现在应该是出“大片”的好时候,我们的名编名导,有这样的胆识和魄力,可惜没有耐心,老是在赶场子。快到纪念日了,突然一拍脑袋,要拍个抗日的。这怎么行呢?我们不能到了大规模纪念抗战的时候,才想起与抗战有关的人与事,才立项,才出书、拍影视。这样集中搞,给人感觉,像是在仓促应付。
我们的抗战大片不见出来,但靖国神社当年锻打日本刀的匠人还在打着刀。许学芳先生十年前就说:“略微上些年纪的人大概都能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就拍了大批军国主义的电影如《啊!海军》、《啊!军歌》、《山本五十六》等,对日本国民进行军国主义教育。最近,又一部为军国主义招魂的电影《男人的“大和号”》又在日本全国热映,据报道,看这部电影的青年人竟被感动得热泪盈盈。”去年为军国主义“招魂”的电影《永远的零》出笼,日本首相安倍观看后赞赏有加。这不很可怕吗?
我喜欢看反映二战的大片。像《拯救大兵瑞恩》、《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纳瓦隆大炮》、《辛德勒名单》等等,这样的大片,尽管看不到二战全貌,但能看出战争中正义的力量,它们紧紧抓住了“大片”的魂。可以说,二战成为西方电影人掏不尽的泉源。而我们对抗战的挖掘,差得太远。
抗战资源,是一座精神富矿,这个资源能养我浩然之气!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和他们同时代的影后影帝们,都睡了,或是装睡,叫不醒了,我失望了。期待着与民族哀乐共鸣的新腕儿倾情推出大片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