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途径但无捷径

(2015-08-24 14:33:57)
标签:

育儿

分类: 随笔

  有途径但无捷径

————读《名师专业化成长理论与实践》

 

                              逄春阶

 

我小时候很调皮,上墙爬屋、偷瓜摸枣,跟着比我大的孩子打群架等等。名次呢,一直是中下游。直到上初一,期中考试,我的语文卷被多算了十分,我一下子成了班级第二名。我去找老师改正。老师接过卷子,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最后停在作文上。他说,没算错,作文少加了十分,说完,在作文题上加上了分数。还说,你的作文写得很有文采啊。我当时激动坏了,我居然还有文采?从那以后,我不贪玩了,每周都盼着写作文,盼着老师念我的作文。

后来,一直保持班级成绩在第一或第二名,初三居然考到了镇上的尖子班,上高中,我选了文科;考大学,我选了中文系;最终职业,我选了记者。回头想想,如果没有老师的“将错就错”,也许我走不出我的小村,也许成了一个小地痞,自暴自弃,了此一生。

我的老师是民办的,干了差不多两年,没有名气,但他改变了我的命运。他算不算名师呢?

我还想起了好莱坞电影《音乐之声》的女主角玛丽亚,她教上校家里的七个特别调皮的孩子,这七个孩子曾经气走了十几个家庭教师,但是,他们却被玛利亚“征服”了。玛利亚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爱。玛利亚刚进门时,孩子们就制造青蛙、松球恶作剧,让玛利亚出丑,试图把她赶走。而她没发火,说了如下的话:“我想谢谢你们每一个人把那件礼物放到我的口袋里。你们一定体谅到我来到一个家庭的不安,我多么想不被当外人看待,你们体贴入微,使我一到就感觉到那么温暖、幸福和快乐。”上校对孩子们实行军事化管理,孩子被父亲像机器一样呼来唤去,当玛利亚问及孩子的名字时,上校竟然说不用叫名字,用代号就可以。玛利亚当即反驳:“孩子怎么可以用代号?那些代号是用来唤狗唤猫的,对孩子我们得用感情呼唤名字!”

玛利亚算不算名师呢?她站在孩子的角度思维,用爱呼唤爱,用爱捂化寒冰,用爱打通坚墙。

上面我的所想,是看了晨明兄的书《名师专业化成长理论与实践》后的联想。我的老师和玛利亚,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算名师,但他们是凭直觉来教育孩子,影响孩子,他们已经具备了成为名师的潜质,我想,如果他们读了晨明兄的书,会更加自觉地向着名师的方向迈进的。

泰戈尔说:“一个民族,必须展示存在于自身之中的最上乘的东西。那就是这个民族的财富——高洁的灵魂。”泰戈尔说的是文学,其实教育又何尝不是呢。一位名师,必具有高尚的灵魂。他们以自己的高尚,启迪蒙昧的学子,他们以自己的纯洁,耐心冲刷学子不经意染上的污垢。他们都有一颗如海一般浩渺的心胸,能接纳各种水流,能净化各种水质,以自己无私的付出,无悔的选择,扎根在教育园地里。汗水打湿了衣襟,他们擦一擦,埋下头去;委屈的泪水溢出眼眶,他们擦一擦,抬起头来;迎风送雨、凌霜傲雪。诚如名师丁有宽所言:“过去身处逆境,我‘打不死’;如今春风来了,我‘吹不倒!’”

高尚的灵魂,高在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上。名师赵谦翔说:“一位出租车司机说,当一个乘客上了我的车,我就想,他把生命交给了我,还有什么比这信任更重大的事情呢?我一定要确保他安全第一。由此我想到,当一个家长把学生送到我的门下,就是把孩子的精神生命交给了我,我一定要确保他心灵的健全。”这个群体是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方阵,没有统一的号令,但有统一的方向。像教育家杨昌济先生那样,“自闭桃园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择天下英才而教之。

晨明兄的这本书,就是研究灵魂工程师成长的。我相信,青年教师读后肯定有启发。比如他提出“入职适应期是名师成长的关键期”的观点:“处于入职适应期的教师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二是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这两个转变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个阶段其是否热爱教师工作、能否熟练掌握教学基本功、能否渴求教育理论与经验、是否具有一定的可塑造性,是一名教师是否能走向成熟成为名师的关键性第一步。从一定意义上讲,入职适应期是决定教师能否成长为名师的关键期。”由学到教的转变,是从接受者向传授者的转变,是由被动者向主动者的转变,这个角色转变的过程,也就是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转变过程,转变中会伴有不适应,有迷茫,甚至有痛苦,这都是正常的。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转变,也就是由“死”向“活”转变,由“理论”向“实践”转变,这个转变也会伴随不适应、迷茫和痛苦。谁转变得快,转变得好,谁就更能胜任教师之职,也就最有望成为名师。

实现转变有没有捷径?晨明兄没有提供直接的答案,但我的理解是有途径但无捷径。教育家顾冷沅一语点破:“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在学校里,在课堂上“摔打”,很形象,但做起来很枯燥,也就是没有捷径,该走的路,必须经过。但有途径,就是掌握名师成长规律,可以少走弯路,或者是尽量不走弯路。胡适先生给年轻人题词爱用“功不唐捐”四字,就是功夫没有白费的。只要下功夫,日日跟进、用心探求,广积薄发,就一步步接近名师。

真正的名师固然多甘守寂寞与清贫,但这不能成为对名师的普遍要求,名师也是人,也需要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在这点上,晨明兄没有回避矛盾,他明确指出名师成长的环境障碍。“在长期应试教育的摧残下,有相当部分教师职业心态不健康:已经厌倦了自己的职业,没有职业理想,缺乏专业意识,为生存而工作,职业心态不稳定,缺乏一种将教育工作视为一项极具挑战性、趣味性、很有研究价值工作的积极心态。即使事业有成也普遍满足于现状,加之,目前学校管理层干部大多从优秀教师群体中选拔,结果原本有基础突破发展高原期而成为名师的骨干一旦被提拔为校长、主任,繁杂的行政事务和他们的自我满足的成就感必将造成我国教师队伍中少了一些名师的可能,多了一些流于学校事务工作、倦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提高的行政管理者。”现在社会上的官本位现象有日益蔓延之势,这个现象也蔓延到教育领域,去行政化的呼声,一直没有引起高层关注,但是应该关注。还有,尊师重教,喊了多少年,但社会上依然存在轻师轻教现象,这些现象多了,无形中对老师是一种伤害。怎么鼓励更多的名师出来?就是要更多地给予名师以尊严,以待遇,让他们潜心向教。这要成为一种导向。

晨明兄在书中还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在此不一一赘述。我只提一点,就是本书中,特别强调“我”的理念。晨明兄引用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的话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使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会化解,学生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于我。”成为名师,“我”是关键,发挥“我”的作用,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 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古希腊的德尔斐神庙门前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窃以为,认识自己有多难,成为名师就有多难。认识自己有捷径吗?有途径但无捷径,途径是:时时留心、处处耐烦;闻过则喜、不废诤言。这是我读本书的一个切身体悟。

晨明兄矢志名师专业化成长理论与实践探索,在我眼中,他也是名师了。个不高,但格高;头发渐稀,但智慧渐稠。还有他的从容与大度,真诚面对学生的赤子情怀。他在进行“深井式”掘进,而不像一些浮躁学者的“浅坑式”研究,耐住寂寞,在教育研究园地里埋头耕耘,朝着自己的目标方向,须臾不离。这是我最佩服他的一点。可晨明兄谦虚地说,我不是名师,但靠近名师,见贤思齐也。

从某种程度上讲,名师的高度,代表一个民族的高度。晨明兄这部书的出版,为名师培养肯定有启发,有助力。我希望身边更多的名师出来,更希望名师赢得社会更多的尊重。

                    2012624下午于济南耐烦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