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閒二字最無價,隱向山林罷。鄰舍四五家,種幾畝禾稼,葫蘆接茅簷,受用無冬夏,自在有誰家?
出門去隨處安插,松蔭石畔,竹籬茅榻,棗杏盤山穀,桃李繞周匝,稚子提壺酒,山妻戲藤花,野調歌論不得板眼錯打,信口詩哪管它字韻訛差,菜畦緊靠葡萄架,棉花地邊接上伏瓜。到春來,芳草不必遠尋踏;入夏來,澗溪水漲震山峽;至秋日,雀鬧不住叫喳喳,冬更妙,雪梅逍遙飲酒茶。
說不迭,你請我來我請他,啦不盡陰陰晴晴樵夫話。溪底摸螃蟹,山窩撲螞蚱,釣得魚兒四指大,面裏拖,油裏炸,客來有啥就吃啥。不必東羅嗦西刮鍤,隨時待承莫矜誇。
養一群花鳳雞,噰嘎嘎,喂兩只看門犬,汪汪嚓嚓,短途車不住的滾滾楞楞,琴棋悠悠響乒乓(劈啪音)。李杜詩千首,聖賢書半榻,四時無煩惱,逐日笑哈哈。
後代兒孫咱不掛,世態炎涼亦任它。不管朝廷有多大,不犯王法咱不怕它。山窮盡有無限樂,不是神仙是什麼?
李慎修【1685—1753】,字思永,號雪山。章丘普集西埠村人。
康熙五十一年中進士,初授內閣中書、主事,後歷任杭州知府、刑部陝西司員外郎等官職。為官剛正清廉、秉公執法,辦事能力譽滿朝野,有“白麵包公”之譽。
乾隆十二年,李慎修致仕歸鄉,在西埠村舊居中過了七年清苦的田園生活,順便寫下了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