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惋惜的岂止是姚贝娜

(2015-01-21 09:03:32)
标签:

娱乐

姚贝娜

去世

歌声

逄春阶

分类: 观星

惋惜的岂止是姚贝娜

 

□ 逄春阶

 33,这是个刺眼的年龄。我从童年起,就跟“33岁”有仇,我恨这个数字,因为父亲就在这个年龄含辱而殁。如今,我喜爱的歌星姚贝娜,也在33岁遽然止步,令人唏嘘。

 与姚贝娜非亲非故,为何要惋惜她,牵挂她,纪念她,因为她的歌声,因为她的善举,因为她的爱心,因为她的美,还因为她是明星。各类传媒都在推送她,悼念她,我想理由大概跟我一样吧。

 我要说的是,姚贝娜确实值得悼念,让人惋惜。但是该惋惜的不仅仅是姚贝娜,我们还应该注意一些身影。

 比如,在新年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故,36人不幸殒命。他们中应该有不少人喜欢姚贝娜,喜欢她的歌。他们离开还不足一月,我们不该忘记他们。

 比如,哈尔滨 12大火,赵子龙、傅仁超、张晓凯、杨小伟、侯宝森5名消防战士牺牲,他们都是90,最小的才18岁。看到电视播放的遗体告别新闻,我忍不住潸然泪下。这5名小战士,比我的儿子还小,生命之花刚刚绽放,就凋零了。他们也应该喜欢姚贝娜的歌声。

 还有甘坐冷板凳学者的去世,怀见贤思齐之心,我惋惜他们。

 16深夜,北大历史系教授,“中国辽金史研究第一人”刘浦江病逝,年仅54岁。

 “我一直觉得你们中文系的学生是比较没有文化的。”上过刘浦江课的北大中文系学生对他这句话记忆犹新。每年开学第一节课他都会惯性地来这么一句,于是整个教室惯性地一片哗然。他的学生陈恒舒回忆说:“他很注意对我们古代文化基本素养的训练,比如干支纪年甚至纪月、纪日,比如读写繁体字等。现在想想,确实获益匪浅。如果一个老师仅仅能传授知识,那便算不得好老师,充其量算个平庸之辈,因为这是所有老师都可以做到的。而刘先生身上却有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魅力,所以很多大一新生将他奉为自己的‘精神导师’。”与刘浦江先生缘悭一面,甚为遗憾。

去年底辞世的复旦大学教授俞吾金先生,终年66岁。他是我多年敬重的学者。

 俞吾金长年为本科生开设《哲学导论》,第一课,第一句一直是:“哲学赋予了人们一种‘Choice(选择)’的眼光,使得你能够站在制高点上,可以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在人生的三岔路口更有把握。”俞教授在被诊断为脑瘤后,给自己的同学发去了这样一条微信:“生命的价值,常常不是以她的长度而是以她的宽度和厚度来衡量的。黑格尔曾经说过,玫瑰灿烂绽放的瞬间,并不逊色于高山的永恒。”

我赞佩俞先生的乐观与通达,但惋惜于他的早逝。

 还有,114,我的老乡张万年将军病逝,我们该记住他的英名,记住他的功勋,记住他的13次落泪。有网友发牢骚说“打了一辈子仗却不如唱了一首歌受关注”,意思是姚贝娜抢了张将军的风头。这是两码事,将军是将军,歌手是歌手。除了他们同在元月中旬离世外,其它没可比性。咱们要做的,就是祈望他们安息。

明星去世,因为他们关注度高,影响力大,辐射力强,延伸话题多,而很容易成为热门话题。这都可以理解,我想说的是,每个生命止息了,我都惋惜。对英年早逝的,我更加惋惜。热点人物,明星,告别人世,要关注;冰点人物、边缘人物,也应该关注。记住他们的音容,记住他们的好。关注他们,也就是关注我们自己。所谓物伤其类也。

 我们报社119送别了一位姓白的同事,白先生62,他不是记者不是编辑,报纸上没有他的名字,但是也为报纸印刷默默奉献了,老老实实做了一辈子事,对他的去世,我也感到惋惜。白先生的去世,还在报社宿舍区发了个讣告。我的邻居赵大娘最近刚刚去世,讣告也没贴,花圈也没放,悄然走了,过去我见了她都要打招呼,她经常告诫我:“少喝酒,多锻炼啊。”对她的离去,我也感到惋惜。

把眼角膜捐献给需要的人,姚贝娜的选择让人敬佩。我是姚贝娜的粉丝,她的歌声,我愿意听。歌声在,那她就活着。对善良人们的去世,尽管没有歌声,但我献上我的惋惜,一个个惋惜告诫我,要珍爱生命,敬畏日月,不给或少给世界留些垃圾,不给或少给人间存些龌龊,不给或少给祖先丢些颜面,不给或少给亲友添些麻烦。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利利索索,活出点儿人味儿来,做出点儿人样儿来。此生足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