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晨登千佛山,观黔娄洞:万行庄严

(2014-03-30 09:23:04)
标签:

佳话

娄妻日

赵朴初

其意

极乐

分类: 日记

     晨五时半到千佛山。千佛山大约有两年不曾爬了。丁香、桃花的花香扑鼻而来。到兴国禅寺。寺门朝西,上额刻有赵朴初题写的“兴国禅寺”四字。大门楹联石刻:“暮鼓晨钟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迷人”,为济南清未秀才杨兆庆书写。重温在禅室里的那副名联:“迷时昨日如前日,悟后几年胜去年”。

     面对“万行庄严”四字,沉思良久。

     在寺内东南角,极乐洞东,有石刻一方,大字是“黔娄洞”,三字为历下陈玉圃题。过去,我好像没发现。
   没看到具体介绍,回来,查网上是这样介绍的:
     黔娄洞:深数米,三折之后呈长方形,为人工开凿,类似房间,面积20平方米,高两米,正中原有坐像。小字记载黔娄子的身世,其意思是:黔娄子,周代齐国人,修身清节,不事王侯,隐居在这里,凿一石洞,终身不下山,曾著书4篇,名《黔娄子》,皆言道家的事情,鲁恭公听说他有才能,就派使节聘请他做宰相,被他拒绝。齐威王每遇兵败,就来请教,黔娄子授给他秘语,遂转败为胜。  

   洞内迎门石壁上,也嵌一碑,记载着黔娄子的故事:“黔当先生卒,覆以布被。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有人(曾皙)日:‘斜其被则殓也’。黔娄妻日: ‘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非先生之意也’”。此语至今传为佳话。

     曾参认为黔娄夫人说得很有道理,深感惭愧,于是哭得更为悲伤。并问黔娄妻说:“先生之终,何以为谥?”因为古人死后,总爱根据他一生的事迹,用一两个字加以概括,这就叫 “谥”。这种“谥”法,也不完全出于朝廷,一般有头有脸的人,照样可由亲友或者家人赠谥,以慰死者在天之灵。
    曾参的问话刚结束,黔娄夫人立即回答:“以康为谥。”
    曾参大惑不解,问道:“先生在时,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死则手足不能覆盖,棺旁也没有祭祖酒肉,生不得其美,死不得其深,何乐于此而谥为康乎!”
    黔娄夫人正色道:“先生生前,鲁国国君要任他为相,但他辞而不为;齐国国君欲聘为卿,他同样辞而不受,这算是有余贵吧!鲁国国君曾赐很多米粟给他,齐国国君也屡次要予以报酬,他都辞而不受,这算是有余富吧!他愿与天地人间共甘苦,宁愿做平民百姓;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些全是为了仁义,以康为谥,谁能说不合适呢!”
    曾参听后,受到极大的感动连声赞叹说:“正因为有黔娄这样的先生,才有像黔娄妻这样的好夫人啊!”
   黔娄弃荣华富贵如敝履,与他的信仰有关。道家学派痛恨不平等的社会,鄙视富贵利禄。所以黔娄的行为并不荒诞,他反映了一种社会思潮:既然我不能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自己就远离尘世,洁身一生。东晋诗人陶渊明曾作《咏贫士》赞黔娄等人:“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弊服仍不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黔娄从小饱读诗书,专攻道家学说,曾著书四篇,取名叫《黔娄子》。此书旨在阐扬道家法理,由伏羲氏凭天降河图神龟显示八卦之数,而研究天地生成的道理,重在从天地运行的气教,来求得宇宙变化的理教。认为:先天而生其性,后天而成其质,从无形而生有形,为一切事物生成演化的步骤。并以阴阳相感,天人合一的原理来说明天地之间先有阴阳,有阴阳则再有感应,有感应则有变化,有变化再有感应,如此循环激荡,变化无穷,以此洞悉古今万事万物生克辅消之道,阐明了“常的无定便是变,变的有定就是常”的道理,从小处说既可验证人的“变态心理”,更可验证人的“常态行为”。从大处说又可以预知和验证一个国家的兴替。
     黔娄不但阐明道家的主旨,而且身体力行。尽管家徒四壁,然而却励志苦节,安贫乐道,视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不参予那种争名逐利的行列,从而获得极高的评价。与妻子一同下田耕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穿的是自己纺织并缝纫的衣服,吃的是自己种植的五谷及菜蔬。夫唱妇随,情好无间,看花开花落,听鸟语声喧,风过林梢,月上蕉窗,过着与世无争的幸福生活。

 

黔娄洞与黔娄

□王军
http://jnrb.e23.cn/jinrb/20131118/m_JN111818_4.jpg

  千佛山兴国寺内有有一石洞,洞口上方石匾上,刻着黔娄洞三个大字。据说这里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高士黔娄隐居的地方。
  史料记载:当年,黔娄在今千佛山开凿此洞,修身清节,不事王侯,隐居于此,著书四篇,言道家之用,名《黔娄子》。四篇文章究天人之际,通阴阳之变。《黔娄子》成书后,因与现实联系不够密切,并没得到大家的认可。
  据说黔娄妻子施良娣知书达礼,学识渊博。其父是为帝王家进行鬼神祭祀的“太祝”。施良娣嫁给黔娄后,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告知丈夫。黔娄根据妻子的意见,对《黔娄子》加以充实订正,重新阐明了“常的无定便是变,变的有定就是常”的道理。此书轰动了齐鲁一带,被士子们奉为圭臬;国君与卿大夫也因为它对治国安邦有所启发,对黔娄的学识修养非常心仪。鲁恭公想任他为宰相,黔娄以立志清守,不意仕途而拒绝;又赐他三千钟粟米,希望能改善生活,他以无功不受禄坚辞。
  后来,黔娄夫妇迁居齐都临淄,设馆授徒。齐威王欲聘他为国卿,也遭拒绝。虽如此,齐国一有重大事故或外敌来犯,齐威王总到黔娄住处就教。
  黔娄去世时,曾子来吊唁,只见黔娄遗体身着破旧丝绵袍,头枕砖块,身下铺着稻草。尸体上的被子太短,以至于露着腿脚。曾子说:“被子斜盖着,全身就盖住了,”。黔娄妻说:“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非先生之意也。”
  从此,便有了“斜余不如正欠”的典故。
  据说清嘉庆年间,千佛山黔娄洞内尚有黔娄子的坐像,白须方巾,文士打扮,后被毁。1980年,洞穴进行了整修,洞内迎门石壁上嵌一石碑,记载了黔娄的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