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娘家”门上的报迷

(2013-12-23 09:17:34)
标签:

省作协

文学创作

大众

小家庭

文艺工作者

分类: 荐文

 

苗得雨先生是我尊敬的长辈,他是山东文艺界的一棵不老松,对大众日报的感情浓得化不开,对我们这些晚辈厚爱有加。我们取得一点点成绩,他都看在眼里。感谢他对我们的培养鼓励。祝苗老健康长寿!

                  ---春阶 20131223日,感冒了。

   

        “娘家”门上的报迷

                           □ 苗得雨

 

  我是从新闻战线上走出来的文艺工作者。1944,在《大众日报》和延安《解放日报》介绍“解放区的孩子诗人”的同时,我也被评为鲁中区模范工农通讯员,受到报社和青联的联合奖励。当时在工作上,除了青少年和业余剧团的事,主要忙是区通讯站副站长那一摊,后调报社任通联、编辑、记者。从鲁中南地区到省城济南,转文艺界以后,又久久是报纸副刊的作者。2014年是我创作七十周年,也是作为报纸老作者七十年。我曾称自己是报社的娘家人,实际上也可以说,一直并没有“出嫁”。

  前些日子,老家地区来人采访,讲到我的发展道路,我说我一直有两个“没有离开”,一是“没有离开读——学习,吸收”,一是“没有离开实践——跑生活与写”。“读”和“实践”相联系,互相推动。作者又是读者,和单是作者或读者,不一样。

  《大众日报》创刊75周年,我能够做到一期没漏地读了(创刊晚的其它报,如《齐鲁晚报》,也差不多一期没漏)1939,正读私塾的七岁孩子,去哪里读《大众日报》?“文革”后,《山东文学》复刊,我们和省艺术馆在一起办公,他们资料室有1939年到1942年的《大众日报》。我借来合订本,一本本全看了,还摘录了一本子。1943年开始上抗日小学,就读老师屋里那份,直到自己订阅。离家工作后,读就更方便了。在上海、北京那几年,去资料室读的。1955年从北京文讲所学习回来,恰小家庭也在济南建立,就自己订阅,从那至今。

  我不知道一日不读报,那日子怎么过?1947年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沂蒙山区,南边已经炮火连天,我在围子墙跟里读报,还一边写对敌斗争的诗稿。在孟良崮战役最紧张那段,我十几天没看到报,做梦都听见邮递员喊:“来报了!”那一段我正闹疟疾,好了后,专门跑到二十几里以外的布道囤、柳行村去找报纸看。正遇上县区干部开会,县抗联主任李子超讲孟良崮战役的意义和当前形势,我顺便赶上听了。

  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一家七口,虽有稿费补充,生活也够紧,但没有影响订报。挨批判那段,报纸发的几版文章,我还一篇篇剪下,贴成了一本,存起来。这种事情,有历史大背景,人们都要反思。我想,受批判的本人,也有反思之处。如有些文章,让人挑了刺,若写得周到些,也可能避免。有一文谈比喻,我说作为比喻,“同样是水,有欢有悲;同样是火,有喜有怒;同样是虎,有善有恶。”本来后面还有一段话:“说敌人‘凶似虎’,这虎是恶的;说我们战士的勇猛‘好像猛虎下南山’,这虎是善的。”为简练,删了。这一删,就被当年专干挑刺的“挑”了。

有老友说,各报纸之间,有些内容是相同的,只订一种就行。可是,我们看东西,不能只看相同,还要看不同。我一直订着七种报,就因为各有不同,一直想不出,哪一种可以减去。《大众日报》,有丰富的《周末》,包括《读书》,包括《丰收》副刊,那些好文章,别处没有。还有专版《齐鲁人文》、《自然国学》、《大众文化》,都是我乐意读的。《大众文化》有一段,发的《玉堂说戏》,我看得津津有味。前一段,逄春阶写的几版关于沂蒙山的长篇报道,写得很好,我读了,还作重要资料保存。且不说文娱版每周三我必读的《小逄观星》。我常在心中问我那些老友,这些也是你们愿读的,你们都读到了吗?

 

作者简介:苗得雨,193235日生,山东省沂南县人。汉族。194412岁开始文学创作,曾被延安《解放日报》誉为解放区的“孩子诗人”。曾任鲁中南报、大众日报《农村大众》通联、编辑、记者,山东省文联编创员、华东文联创作员,山东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

                   12-05《大众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惟一的贺年卡
后一篇:平安夜提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