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诚恳接受批评

(2013-10-27 08:25:43)
标签:

态度

记性

真情

话说

快手

分类: 荐文

   偶然从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莫逆之交却不相识》,(《青年记者》杂志2003年第8期上半月,这期我没看到。可能出发在外,漏了。)对我的褒扬之语,李先生过誉了,我心中很是不安。

   我基本功不扎实,上中学,上大学,调皮捣蛋,耍心重,不用功。后悔晚也。现在,笔下经常出错,为之羞惭。将文章贴在这里,警戒自己。力争少出错,不出错。

   感谢未从谋面的李先生。---逄春阶

 

  莫逆之交却不相识


时间:2013-08-29 09:16:00 
 来源:青年记者 
 
 ● 李惠东(山东)

  《大众日报》“小逄观星”专栏是党报文体娱乐版的名牌专栏。开栏数年每周一期,期期不落,深入浅出,紧贴当下娱乐时尚,却处处反映受众群体心声;嬉笑怒骂,妙语连珠,却时时不乏党报正能量品质。因之,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好评。

  但是,盛名之下作者逄春阶先生头脑异常清醒、非常谦逊。他在6月12日的专栏文章中说道:“我的文章也时常出现错别字,这说明我的基本功不扎实,粗心大意。好多读者给我写信,或打电话,挑出来。我十分感谢。争取少出错、不出错。咬文嚼字就是要咬一咬、嚼一嚼,较真才能有真,欢迎大家狠狠地‘咬’我,我是命贱,不‘咬’不成器。”逄先生在文章中严于律己,说得很诚恳、很实在,笔者不由得想起前段时间与他的一段交往。

  去年11月14日,我在阅读“小逄观星”专栏文章《李默然、孔孚与烤馒头》一文时看到一句:“孔孚先生溘然长世已经十五年了”,“溘然长世”是什么意思?应该是“溘然长逝”才对。于是我便给逄先生写了一封挑毛病的信函。

  逄春阶先生是大报名记,却对读者的批评意见非常重视,如获至宝。他收到信之后当天上午就给我打来电话,表示因文章差错造成对读者的误导表示歉意,并对我指出文字差错表示感谢。

  我是星期二上午接到逄先生的电话,周三“小逄观星”就要发专栏文章,逄先生肯定在撰写新一期稿件。他真是快手,竟将诚挚接受读者批评的意思直接表述在文章之中,他说:“人确实需要时时警惕,我写专栏写长了,也有点自我膨胀,写起来太随意。有时候写错了字,别人指出来我还不高兴,其实这也是一种‘轰’。”他接着引用了我批评意见信中的原话之后又说:“这些话说得我脸火辣辣的,感谢李先生关注我,指出我的差错,特向李先生和其他读者致歉。欢迎继续‘轰’我,‘轰’我,我才长记性。”(详见《大众日报》,2012年11月21日)说实在的,我读完这篇专栏稿件,也十分受感动。谢谢逄先生对读者的尊重和忠诚,感谢党报人的无私和真情。

  《大众日报》作为党报率先在文体娱乐版改版成功,成为党报读者眼中的一大亮点,而“小逄观星”的高品位专栏文章亦成为这块鲜活版面的璀璨明珠。逄春阶先生勤奋好学、笔耕不辍,又谦虚谨慎、知错即改。这样的撰文风格和办报态度,哪有不成功之理?衷心祝愿“小逄观星”栏目百尺竿头,更上层楼!○

 

附录:

青年记者2011年11月上评刊
时间:2012-01-04 16:06:00
 特约评刊员:李惠东
  1.本期“新格局 新记者”的前沿报告紧贴“走转改”主旨,作者大都在新闻媒体中磨练多年,经验丰富,体会颇深,他们的认识和感受非常真诚、生动、亲切感人,读后深受启迪,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许多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很值得媒体后来人深思和效仿。尤其是大众报业集团的逄春阶、薛广乾、张子森等人的文章情真意切,现身说法,更让读者近距离地感受到记者的艰辛、勤奋、认真和执著,新格局下的新记者起码应该成为他们这个样子才是。
2.“新闻观察”专栏的内容厚重、精彩,有新意、有分量,有一定难度,但与当前的媒体改革发展紧密相关,实用性很强,许多理论观念阐述得比较到位,读起来并不难懂,很对专业人士的胃口,是一组言之有物、有的放矢之作。这样的观察和透视凸显《青年记者》的水准和品位。

3.“大众日报现象”的专题组织得略显仓促,有些同志的稿子写得不够丰满和吸引人,不如自己的作品引人瞩目,这也看出了咱们山东人“会干却不太会说”的特点。朱德泉先生的体会却别具一格,他没有超常标榜自己的成果,而是把自己的成长和取得的成就牢牢记在了自己的恩师身上。对大众报业集团深厚的业务研究氛围和《青年记者》编辑与领导的培养呵护,念念不忘,这种懂得感恩的品格难能可贵,朱总的谦逊、谨慎注定他今后还会不断进步,更快发展,取得更显著的成果。

4.读《〈人民日报〉带来了新闻新风》一文,我产生了一种新的感受。文章很短,是评论和赞扬人民日报将11月1日当天的新闻高时效地印发在当天的头版位置上,这样的速度,确实令报界同仁感到惊讶咋舌,人民日报可以做到,其他报纸同样也会做得到。假如记者编辑稍微迟疑一下,拖到第二天再发稿,也不能说晚了,但其效果大不一样,人家早就见报了,你却第二天见报,谁还去看呢?在读这则小言论时,我突然想到《青年记者》的编辑在编选此稿时,效率也是相当惊人的。作者将11月1日的新闻时评赶出来发给编辑,11月10日出刊的期刊杂志却白纸黑字刊发出来,这种只争朝夕的做法同样令期刊同仁惊讶不已。杂志比报纸更受印刷和发行的局限,短短的三五天时间就可以将上旬的稿件内容,编印上版面,《青年记者》的拼搏精神也很值得评一评、赞一赞。

5.本期许多稿件都涉及到佛山“小悦悦”碾压致死一事,尽管该事件形成当时的社会舆论焦点,但那么多的稿件都集中涉及这件事,似有重复嚼蜡之感,一两篇文章说透就可以了,说得太多,就适得其反,令人讨嫌了。

 

本期稿件编校相当出色,几乎没看到明显差错,有个别问题不一定是硬错:

如多处稿件使用的“碾压”,用“轧”字才是。

P50一栏:“总编辑一锤定音”,是否用“槌”字?

P50二栏:“我更多的时间是扛着相机”,“相机”的重量有限,操作时与摄像机不同,“扛”字似有不妥,用“握”字比用“扛”字更贴切一些。

P54一栏“不由自己”的说法欠妥,是否是“不由自主”?

以上意见谨供参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泉水如犍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