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关于新闻采写的断想
(2013-05-24 18:15:26)
标签:
转载 |
媒体这么多,记者这么多,传输的手段这么先进,现在要想独享一个新闻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侥幸的事情了。记者无奈被埋在了大量的工作新闻中,尤其是驻站记者这种无奈似乎更甚一些。但人总不会被事情憋死,肩膀上长着脑袋就是干这个的。事实也证明,只要肩膀上的家伙多动,下面的腿再多动,事情就会解决,甚至解决得还不错。
先吹嘘一下自己最近的实践。今年春天我同一位同行出差,我说伙计,今天咱们实践一下,随便找一个村,看看能不能发现一点能见报的东西。说这话时,我们正沿着206国道,由潍坊向诸城方向进发。出了潍坊约20公里,我们看见路边一个村旁有些闲置的大棚,我说就是它了。进村来,找到村支部书记,聊起了村里的日常工作,总的感觉这个村的各项工作还不错,在周边的村子中算是上乘的。这些在后来我们同村民的交谈中也得到了印证。当我们问村支书目前农村工作有什么困难时,他说,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太难,这不,上面号召发展种大棚蔬菜,我们也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由村里无偿拿出地来建了几十个,可是谁也没想到农民就是不愿种,白给也不干。支书又说,农民说是不会,村里马上出钱租车到外地去参观,免费“旅游”,可极少有人去,最后好好动员才勉强去了几个人。我们问是这个村的人不想致富吗?支书答,哪里是这样,村民们几乎做梦都想着赚钱,有的为赚钱已经改了七八次行了,恨不得一天就富起来;也不是村民都有钱,有的人家直到现在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的。说到这里,一个问号骤然闪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为什么上级想让农民富,农民也想快速富,可是这俩拍为什么就合不成一拍呢?这不正是当前不少地方富不起来的主要原因吗?为此我们还想了很多:俩拍合不成一拍,问题表现在农民身上,但认真想一下,根子还是在上边。活动地域的狭小,获取信息的滞后,目光的短浅,失败的教训,这些都决定了农民在发展商品生产中有较大的局限性。如何帮助农民开阔视野?如何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尤其是产后的服务?这都是各级政府迫切需要干的事情。不要为农民一时不接受而气馁,不要为农民的固执而生气。耐下心来,扎扎实实为农民做几件事情,有了好的效果,农民是会相信政府的。于是就将这些思考写成一稿,名字叫做《上下错位说明了什么》,蒙编辑厚爱,在《大众日报》发表,还被评了个报社当日优秀稿。
举这个例子,旨在说明,工作新闻有的是,就看你找不找,说得玄一点是会找不会找。一个找不找和一个会找不会找,前一个是个主观能动性问题,后一个就是个水平问题了。工作能动性问题不大,既然吃这碗饭,就得好好干,不然干脆撂挑子干别的;但水平问题可就不那么简单了。可话又说回来,大多数人的智商差不多,谁也不比谁聪明多少,事情总是那些执著追求的人更容易干成。远的且不说,身边真有这么一个现成的事例。我们站有个青年记者叫崔永刚,他就整天琢磨着写好新闻,同样的题材一定要写得比别人好一些,有些看起来没有什么新闻价值的工作,经他一琢磨,还真能写出好新闻来。去年他到青州市场采访,有人告诉他,市里为加固南部的黑虎山水库而花去了400多万元资金。因为这是一个好事情,水库安危关系民生大计,水库不坍塌,老百姓下雨天才能睡好觉。因此青州市到处宣传。但大多数的记者听后都当作一件很普通的工作而弃之未写。崔永刚在青州采访时听到了这件事情,他感到大多数人不理的事情里面就未必没有新闻。因此他下决心在里面搞出点什么名堂来。还真是的,决心一下,真让他搞出来了。他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因为有了安全做保障,水库下游好多原来不敢开展的生产项目现在开展起来了,年增加收入几百万元。水库本身还可发展水产养殖业,每年利用水库灌溉取得的效益更是不可估量。新闻就在这里!崔永刚将稿子直接命题为《青州市400万元埋在水里》,里面写的内容却是效益浮出水面。此稿在《大众日报》发表后,赢得了同行的喝彩。说这个例子的目的是想说,我们的日常工作量大而且繁杂,要想从中抠出新闻来,还非有一股钻劲不可。
好像有位学者说过,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即使掉在河里,浮上来时嘴里也会衔着一条鱼。我想,搞好工作新闻的采访和写作也是同样道理。要想从普通的工作中找出新闻来,也就是所谓披沙拣金,平常不注意是绝对不行的。注意什么,我想,还是那句老话,注意学习。平常多读书看报,尤其是自己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工业,比如农业,比如财贸金融,比如党建,比如精神文明建设等等。对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广泛搜集资料,多动脑筋思考,弄得满脑子里很多题目,一旦碰上一个相近的工作,马上就套上了,如果再穿靴戴帽地联系上几句时髦的话,一篇好稿子就出来了。还是说说自己的事情,因为当过农民也管过农民,所以后来吃了“国家粮”以后也还是从骨子里想农民的事。去年到昌邑一个叫宋庄的乡镇采访,听说这个镇建了三个农业示范园。现在的农业示范园可以说到处都在建,到处都是,几乎哪个乡镇都有。如果单纯讲工作,这里也同样毫无新闻价值。可是我又在想,如果说示范,一个乡镇有一个示范园足够了,为什么要重复建设呢?其中必有点道理。带着这种疑问,坐下来进行了认真调查和思考。原来镇政府建三个示范园有更深的考虑:建示范园的目的是为本镇农民服务,农民要来买种子和卖种子,农民要来学技术,如果只建一家,难免耍架子、搞垄断,对农民服务不到位,三家都在干,情况就会大不相同,谁对农民好,农民才会买谁的账,谁才能赚到钱。事实也正是这样,他们由镇政府建了一家,引进市林业局在此建了一家,又引进韩国人在此建了一家。三家为了生存和发展,展开了无声的较量。较量的结果当然是农民受益,同时三家也在竞争中发挥出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企业本身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比外地那些独家经营的效益反倒好不少。因为这三家分属不同的所有制,镇上建的是集体所有制,市林业局的是国有,韩国人的自然是私有制,但不管什么制,在近在咫尺的竞争环境中干得都不错。就这个题材,挥笔写下了一个《所有制的较量》的通讯,没想到发出来时,编辑比我考虑的更适合中国国情,题目改为《三园之争》。据说此稿也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青睐。这也算是对我这“有准备的头脑”的褒扬吧。
杂七杂八写下这些,妄称为“关于新闻采写的断想”,不知当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