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诗艺的熔铸——论卞之琳《距离的组织》的表现艺术

(2013-03-05 23:19:29)
标签:

转载

距离的组织

卞之琳

 

想独上高楼读一遍《罗马衰亡史》,

忽有罗马灭亡星出现在报上。

报纸落。地图开,因想起远人的嘱咐。

寄来的风景也暮色苍茫了。

(醒来天欲暮,无聊,一访友人罢。)

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

哪儿了?我又不会向灯下验一把土。

忽听得一千重门外有自己的名字。

好累呵!我的盆舟没有人戏弄吗?

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

 

前言

 

小诗《距离的组织》,短短十行,仅仅呈现了一个由入睡到睡醒的过程,却富含内蕴,成为卞之琳现代派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朱自清在《新诗杂话·诗与哲理》中提到:“在日常的境界里体味哲理,比从大自然体味哲理更进一步。因为日常的境界太为人们所熟悉了,也太琐屑了,它们的意义容易被忽略过去;只有具有敏锐的手眼的诗人才能把捉得住这些。”表现日常生活的《距离的组织》之所以产生较高的艺术价值,既出于诗人敏感细腻的诗心,对生活中情感的流动有着真实准确的把握,也来自于诗人对诗艺熔铸的孜孜以求。但同时,《距离的组织》也以晦涩难懂著称,废名称之为“观念跳得厉害而诗不能文从字顺者”,事实上仍然与诗歌技巧的大量运用息息相关。本文将对《距离的组织》的表现艺术加以分析。

 

(一)语码·意象·逻辑——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诗的前两行——“想独上高楼读一遍《罗马衰亡史》,忽有罗马灭亡星出现在报上”,笔法含蓄。起笔涉及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登楼,“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楼往往联系着思乡游子的飘零之感,而本诗中使用“独上高楼”只是借用了这种情感的内质,以灰色的格调拉开全诗的序幕。紧接着诗人用一“忽”字,表示心念一动,完成《罗马衰亡史》与罗马灭亡星的巧合,从而把说话人的注意力从想的状态拉回到手中的报纸上。罗马衰亡的反复出现,再结合1930年代中国的实际国情,是不是意味着诗人托古喻今,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甚至是担忧?很难确定。因为“忽”字情感上较为节制,表现对“史”与“星”的惊奇之感,而不是一种表义上的升华。这里“罗马衰亡”的语码具有寄托的潜能,可视为本句的第一重味外之旨。

关于罗马灭亡星,诗人给出了注释,距地球约1500光年,既是宇宙中的空间距离,又是地球上的时间距离,反映了时空的相互转化。可以看出,罗马灭亡星成为搭建于古今之间的桥梁,孟浩然有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罗马灭亡星这一意象背后似乎蕴含着诗人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无奈之感,可视为本句的第二重味外之旨。

同时,诗人的注释里反映出说话人所读内容为国际新闻,在忽然看到罗马灭亡星之前,说话人的注意力完全是脱离了报纸。诗人曾经说自己“小处敏感,大处茫然”。国际形势的云波诡谲无法提起说话人的兴趣,注意力转移成为说话人茫然、空虚的外化,可视为本句的第三重味外之旨。

总体来看,本诗的起句较之后文,语义上相对坐实,而诗人运用语码的潜能、意象的象征、逻辑的安排也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表达效果。

 

(二)含混·留白——多义性

 

诗的第五行——“醒来天欲暮,无聊,一访友人罢”,诗人省略了主语,导致叙述视角的不明而产生意义的含混。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类似的情况,如周邦彦的名篇《兰陵王·柳》,是送客之辞还是行客之辞,一直以来争议较大。这句诗如果不看注释,同样难以索解,由于诗的最后出现友人,很容易误导读者把两个“友人”视为同一人,而顺着第一人称读下来,使本就显得零乱的诗歌语言更加难以理解。诗人在这里加了括号,有意识地把这句诗与前后割裂开来,给读者逗漏视角转换的信息,但即使如此,如果没有诗人在注释中明确地给出答案,这句诗从友人的角度来写依然不好断定。诗人在这里插入友人的内心独白,一方面是与后面友人的来访想照应,“天欲暮”对应着“五点钟”,另一方面也是对前文的承接,体现在“无聊”一词上。

再看诗的三四行。如果说第五行的文本还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让读者在一定范围内“猜谜”的话,那么诗的三四行完全是一个开放式的格局。诗人在文本中留下巨大的空白,形成一个“召唤结构”,给予读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空间。“报纸落,地图开,因想起远人的嘱咐。寄来的风景也暮色苍茫了”,读完之后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报纸因何落?哪里的地图?远人是谁?嘱咐是什么?从报纸到地图到嘱咐再到寄来的风景是如何演变的?关于这句诗的解释,有很多版本,如朱自清在《新诗杂话·解诗》:“睡着了,报纸落在地下,梦中好像在打开‘远’方的罗马地图来看,忽然想起‘远’方(外国)友人来了,想起他的信来了。他的信附寄着风景片,是‘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的暮色图”。这样的理解有其妙处,报纸落下幻化成打开的地图——一种奇妙的联想。但是逻辑上存在问题——说话人是睡着还是没睡着?诗人提到“想起远人的嘱咐”,一个“想”字暗示此时还处在意识清醒状态,另外,诗人对第六七行注释强调是“说话人进入的梦境”,也就反面说明三四行说话人还没进入梦境。“报纸落”是对前两行灰色心境的延续,说话人在百无聊赖中随手把报纸向地下一扔,闭上眼睛,思想开始游离,脑海中出现“地图”、“嘱咐”、“风景片”,直到“暮色苍茫”说话人进入梦的临界。说话人的这种状态以及“暮色苍茫”的措辞依然可以看出说话人受到空虚、茫然、无聊心情的影响,正如诗人所说“整诗并非讲哲理,也不是表达什么玄秘思想,而是沿袭我国诗词的传统,表现一种心情或意境”。诗的第五行提到友人的无聊,是要表现诗人所处群体的生存状态。而说话人在由醒转睡的一瞬间,友人由睡转醒,确实产生了戏剧化的效果。

 

(三)造境·开合·用典——情感线索

 

诗人在注释里提到“意境”,而全诗似乎更侧重于“意”,“境”的内容主要出现在第六行——“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灰色的反复,天海路的博大,诗人构筑了一个灰蒙蒙的浑沌的世界。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灰色之景对应灰色之情。诗的第七行“哪儿了?我又不会向灯下验一把土”,笔势一缩,把焦点从天海路突然汇聚到自己身上,可称为“合”,烘托出迷失之感。诗的第八行“忽听得一千重门外有自己的名字”,暗指友人的敲门。友人与说话人本为一门之隔,而诗人笔势张开,极言相隔之远,可称为“开”。开合之间,说话人完成了由睡转醒的过程。一千重门来自梦醒临界的感觉,反映了人心灵、情感、内在的深邃。此时说话人完成了整个睡觉的过程。第九行“好累啊!我的盆舟没有人戏弄吗?”盆舟出自《聊斋志异·白莲教》。说话人对盆舟遭戏弄的疑惑,其实也就是对个人命运的担忧。说话人压抑、郁闷的心境在梦中化解不掉,在梦醒后马上想起,难以消释,“好累呵”可以看做一种情感的宣泄。全诗在起承转之后,于最后一行收束,“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对于说话人而言,一种新的天气,一个新的时刻,也许意味着一种新的开始。

 

结语

 

《距离的组织》是卞之琳“经营内在事物呼应”、“用冥思或梦汇通经验的飞跃”的典型的一首诗。纵观全诗,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点,无疑是意象的飞速跳跃、情景的迅疾转换,如周济称吴梦窗词:“奇思壮采,腾天潜渊”。诗人把入睡前后种种琐碎之事加工处理,组织出种种时空距离,并梳理出与西方象征主义诗学相谋和的四大关系:时空、实体与表象、微观与宏观、存在与觉识。诗的篇幅不长,却明显渗透着小说叙事的笔法。诗人在中途(第五行)通过叙事视角的转换,使“情节”发展产生了双重线索,并于最后一句完美接合,完成“情节”的起承转合。

卞之琳朦胧诗艺的探索与繁复意象的使用,需要读者赏读时的“顿悟”,一沙一世界,寻觅意象内部的情感介质。事实上,无论诗歌外部形式营造的如何华丽,甚至如七宝楼台,最终都要诉诸于诗的内蕴,包括情感、哲理等等。在《距离的组织》中,情感的“灰色”基调是贯穿全篇的,但情感的具体落实由于技巧的遮蔽在诗中时隐时显,需要透过种种“距离”去发掘。可以看出,组织距离最终归宿于心灵。说话人的茫然、空虚已经隔开了内心与外界的距离,距离组织得越远越多越虚幻,这种压抑就越难以排解。所以诗的最后一句当说话人与友人见面之时,距离不再组织,情感的灰色逐渐褪去。

 

0

前一篇:后生真是可畏
后一篇:北京春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