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找物,物也找人
逄春阶 卢昱

采访张文君费了点周折。夸张点说,从去年底就找,一直找到今年初。几次致电阳信县委宣传部,得到的答复,张文君都是在上海忙活。什么时候回来?答,没准。
张文君架子不小啊。可是,就在我们想放弃采访之时,接到信息,1月13日,张文君从上海飞济南,然后回阳信。我们准备搭乘迎接张文君的便车去采访。
下午两点,车准时开到山东新闻大厦门前,司机很精干,微笑着让我们上车。我说,张总到机场了吗?司机说,哪个张总?我们说,张文君啊。司机又笑:在下正是。
这就是张文君,不按常理出牌。他一边开车,一边给我们侃古董。
一路向阳信飞驰,偶尔瞥一眼窗外,鲁北大地上的残雪未消。在温暖的车里,采访很惬意。
他说,走上这条路,最早的引路人,还是父亲。他的父亲很早就收古董,慢慢他也就跟上了。
而当时的生意人张文君,没有想到家具中还有文化传承的功能。但随着生意越来越大,他的心变高了,他逐渐深刻认识到家具背后的魅力,开始真正喜欢家具背后的博大文化。“一个茶壶的造型和寓意,所传承的是原来工匠的审美,甚至人生观,以至于他们的私人化的情绪,都包含在里面,很值得研究。”
有时候张文君买到一个物件,不论大小,总会审视半天,品味个中细节,乐趣颇多。有些特别喜爱的东西,看上一眼,就忘记了烦恼和疲劳。夏天,那心爱的古董,是降暑的冰水;冬天,那心爱的古董,是温馨的暖炕。如老友相逢,相看不厌。
在张文君的仿古家具生意中,出口占到九成左右。而出口的东西,都是用的旧材料,做成仿古家具。“老外喜欢这些用中国的旧门板、房梁翻新做出来的家具,他们觉得一是废旧利用,让人类减少了砍伐,减少了污染,环保的理念在他们的脑海里深印着。二是他们觉得,这种古老的‘绿色’家具对身体健康有保健。也就是有了人的气息。”
农村的石磨,石碾,废弃了,被扔到街上、河里。其实,它们都是有生命的,因为它们跟人发生了关系,一直为人磨面粉,劳苦好几代,怎好忍心丢弃?张文君搜罗来,修整后,出口到日本和韩国,老外铺在院子里,星罗棋布,在石孔里栽花种草,古朴而典雅……
说到欧美的现代,张文君感叹道,“他们通过数百年的文明沉淀,基础设施确实现代,但老外们认为越是把老木做成的家具放在现代的地方,越衬托出历史文化的存在感。他们觉得越原始越好,旧的东西使用之后,被赋予了感情。”
张文君在对古旧家具的整理与研究中,越发感觉到中国文化的深不可测,文化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着,在细节上被灌注得淋漓尽致。“一块木头,一个茶几,通过几代人的慢慢触摸,有尘土、油脂在上面,逐渐有了一层包浆,通过人的灵性与感情被赋予其上,木头跟玉一样变得温润。”
“我现在是越来越喜欢老的东西,老东西里有精华,有文化,有感情啊。”张文君介绍说,国外承认中国的明代家具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那时的家具线条简洁流畅,在舒适度上科学合理,这一切,与那个时代的经济和文化相辅相成。”
经营古董,事实上,是在配置人与物的关系。在古董里熏陶多年,张文君变得从容而淡定,他的体会是:“人在找物,物也找人。所有的物件,都是有灵性的,都在呼唤自己的主人。所谓人与物的缘分,就是这层意思。”古董,古玩。董,管理也;玩,观赏也。这正是张文君正在做的,他越做越会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