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依宁的菜园,
向依宁先生致敬!
花繁叶茂亦曲园
——姚奠中先生诗作《小园》欣赏
依宁
堂不标春在,园名亦曲园。
前贤安可企,学圃育花繁。
姚奠中先生家客厅和书房之间的门楣上,挂着姚先生亲笔写的“亦曲园”三个大字。姚先生为何将楼前小花园的名字称为“亦曲园”?其中渊源有自。
1936年,姚先生在苏州考取了章太炎先生的研究生。太炎先生是举世公认的革命家、国学大师,他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的前途始终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给了姚先生深刻的影响。姚先生以承继太炎先生的学术思想为使命,在半个多世纪的教书生涯中,将中国传统的国学思想传授给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成为名副其实的章学山右传人。
1997年,姚先生一家搬到了山西大学32号楼居住,楼前有一块冬青树围绕的空地,地上种了些花草,是一个清静的所在,既适合早晨沐浴着阳光活动身体,也可以闲时莳花弄草,或者悠然漫步,或者驰目怀远。姚先生想到自己的恩师太炎先生在苏州的住宅有个园子,名字叫“曲园”,自己楼前的这块草地的面积虽然不像太炎先生的园子那么大,但其弯曲之状颇有几分相似,所以给自己的这个小园命名为“亦曲园”,以表达对自己恩师的怀念和传承之意。
再往前追溯,曲园的渊源来自章太炎先生的老师俞樾先生。俞樾(1821-1907),自号曲园居士,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国学大师。他潜心学术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1874年,俞樾先生在苏州宅院旁置地建园,因其地如曲尺形,取老子“曲则全”之意,将新建的园林取名“曲园”。曲园内有一座“春在堂”,是俞樾读书著述的书斋,也是接待宾朋、谈诗论文的地方。据说俞樾30多岁时在北京参加翰林考试,试卷中有诗题“澹烟疏雨落花天”,俞樾依题作诗,开头有“花落春仍在”之句,深得主考官曾国藩的赞赏,并因此名列前茅。俞樾因此以“春在”作堂名,还把自己的250卷著作称为《春在堂全集》。据悉,俞樾先生的曲园故居占地共2800平方米,园内亭台楼阁,曲池回廊,小桥流水,春意盎然。1954年时,俞樾先生的曾孙、著名学者俞平伯先生将曾祖故居捐献归公,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姚先生的这首诗,前两句是说我用来读书和招待宾朋们的地方虽然没有表出俞樾先生“春在堂”的名字,却希望自己也能像师爷那样有着“花落春仍在”的高洁的情怀;我那个小园,就叫亦曲园吧。在亦曲园里流连,就如同在两位老师的身边,或读书思考,或交流畅谈,是一种精神享受。表达了姚先生对俞樾和太炎两位先生的追慕感怀之情。
最后两句诗“前贤安可企”,是姚先生的自谦之词,是说虽然自己非常向往和尊崇俞樾和太炎两位国学大师,并把自己的书斋称为亦曲园,但我的学识怎么能赶得上两位大师呢。诗到这里,调子似乎沉下去了,然而下一句“学圃育花繁”,乐曲掉头向上,意思是说,我在学识上虽不能与大师们相比,但我在教育这个大花园里,也培育了不少的花儿呢。姚先生就像一位园丁一样,在教育这个花圃里,辛勤努力,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学生,他们就像花儿一样将芬芳遍传神州。
人所共知的是,姚奠中先生在山西执教几十年,桃李满天下,他继承了章太炎先生以小学为基础,以经史为根柢,以诸子为归宿的学术传统,在诗书画印等诸方面都成就突出。人们称姚先生为国学大师、教育家、诗人、书法家等等,在这诸多称谓中,姚先生最认可自己是一位教育家,因为教育对提高民族的文明素养和发展进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姚先生1982年为教师书画展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春风时雨传佳话,立雪程门亦有情。百代文明谁与力,请君拭目看园丁。”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此之谓也。
说来也巧,在圣人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有一所全国知名的高校——曲阜师范大学,同学们称这所学校为“曲园”,笔者有幸在这座美丽的“曲园”里度过了四年宝贵的读书时光。所以每当我来到姚先生家,看到姚先生所写“亦曲园”三个有力的大字,就会浮想联翩。无论是俞樾和太炎两位大师的曲园,导师姚奠中先生的亦曲园,还是记忆中母校那永远郁郁葱葱的美丽校园,都是尊师重道、弘扬传统文化的芳草地。母校的“曲园”与先生们的曲园虽只是巧合,却让我感受到了无限的亲切与温暖。每次听姚先生在亦曲园里谈笑,都有如沐春风之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