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卖花姑娘”来了

(2012-06-13 06:39:41)
标签:

李百华

朝鲜

血海歌剧团

卖花姑娘

娱乐

分类: 观星

 

“卖花姑娘”来了

                           □ 逄春阶

 

  11日晚,受齐鲁晚报特邀,朝鲜血海歌剧团登陆省城山东会堂,激情演绎《卖花姑娘》。我有幸观之,心情很特别,一半是怀旧,一半真想看看这部经典。

  7岁那年,在老家的小学操场上看过同名电影。我现在只记得小女孩顺姬因偷吃地主的枣而被弄瞎眼睛的画面,还有卖花姑娘的歌声。当时,大家一边看,一边哭。

  这次看歌剧,没哭,觉得是种享受。我对歌剧一知半解,又不懂朝文,却被歌声和舞蹈牵进了故事。打电话给我省的作曲、指挥 家李百华教授,他说:“很震撼!

  无论是短小抒情的歌曲(节歌),还是贯穿全剧的多声部伴唱,听来都特别清新、流畅,能强烈体味到主人公内心的变化,我的感受是,唱出了画面。而李百华说,这叫“强而不燥,弱而不虚”。这就是音乐的渗透力。

  舞蹈演员的表演,让人感觉是舞台在走,而不是人在走。李百华说,那就是功夫,什么叫行云流水?这就叫行云流水。剧中几次大型伴舞极好地推动了剧情。女主角花妮在梦中憧憬新生活的一幕伴舞极为精彩,几十人的碎步如仙女下凡,虚无缥缈,恍如梦境。

  艺术的感染力在每一个细节。朝鲜血海歌剧团用的是我们山东的调音台,但是他们自己的调音师调出的音响,比山东调得好。他们调的音细腻、清晰,融合度、饱满度都达到了最佳。为了追求现场感,歌剧布景转换频率非常快,一幕戏都有好几个布景衬托,景后有景,幕后有幕,这都不是一天两天所能达到的境界。

  有观众问,唱得这么好,这么饱满,两个半小时,太累了。是不是播放的伴奏带,是假唱?也难怪观众要这样问。因为我们演出的节目假唱的太多了,包括“央视”春节晚会,总强调理由说,是要保证演出效果,临场发挥怕有失水准。还有,一个不好意思说的理由,播放伴奏带是为省钱。但是朝鲜血海歌剧团全是现场的演唱,现场的伴奏。艺术水准了得!

  为了省钱,就偷工减料;为了省钱,就粗制滥造;为了省钱,就降低水准。一切都是钱,钱到手了,才是目的。急功近利,浮躁之风弥漫,如果以这种心态来振兴高雅艺术,那么艺术永远也高雅不起来。但我们的好多演艺人员现在恰恰就是这么干的,而且乐此不疲。

  笔者看过我们自己的与《卖花姑娘》类似的重排的红色经典,整场演出感觉就是匆匆忙忙来回蹦跳,演员与角色是两张皮,明显缺乏对角色的体验,灯光布景花里胡哨。观赏后,感觉就是为了突击完成政治任务,引不起共鸣,无法让人产生对人生、对社会的某种感悟。《卖花姑娘》40年了,不过就是个普通的老故事,为什么依然这么有生命力?

  报道说,演出团10日下午两点多才到济南,当听说演出器材下午4点才运到后,他们连说不行,这样太浪费时间,会影响第二天的演出质量,最后达成协议,演出器材提前运到。而所有演员就在酒店每人吃了一碗方便面,稍作休整又赶赴演出现场。搭台时,所有演员一律穿便装上阵。单从装扮上来说,完全分不出谁是演员,谁是真正的舞美工作者。这就是朝鲜艺术家的所作所为。咱们,不耍耍大牌,算艺术家吗?

  在山东会堂的演出,没有“座无虚席”,“边看边流泪”的观众也不多。我是记者,我看到的情形是,座有虚席。中场休息后,观众走了不少。说话直来直去的李百华教授说:不爱看,就不要来,来了,就别走。还有在场地走来走去的,大声喧哗的。这是对演员的极大不尊重。欣赏歌剧,是听,而不是看,需要安静。散场后,有个小姑娘对母亲说,节奏太慢,母亲说,歌剧本身就是慢的,耐不住这种“慢”,就欣赏不到其中的奥妙。

欣赏高雅的艺术需要培养,滋养心灵需要高雅艺术,心灵经常得到滋润的人们,素质才会慢慢提高起来。

附录:

朝鲜歌剧与西洋歌剧有很大区别,西洋歌剧以咏叹调、宣叙调为主要形式,而朝鲜歌剧由节歌组成,短小抒情的歌曲贯穿整部歌剧。再加上独有的旁唱来表现主人公的内心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