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纲”斗气在辛卯之秋
□
逄春阶
写此小文,颇费思量。我写的是相声界两个腕儿,哪个也得罪不起。是姜昆排前,还是郭德纲排前?万一排错了,被告上一状,我两年薪水可就没了。按姓氏笔画,“姜”字9画,“郭”字10画;按出道时间,姜早郭晚;按额上皱纹,姜多郭少;按发型,姜头发多,郭头发少。还是按惯例,以姓氏笔画排吧,笔画少者优先,其他因素作为参考。姜昆胜出,德纲兄委屈一下吧。“昆纲”组合诞生了。
话说“昆纲”斗气在辛卯之秋,蜗牛角上电闪雷鸣,让我生“既生昆,何生纲”之叹。
《广州日报》
10月4日报道,姜昆日前受邀出席“2011广州市高级文艺人才理论研修班”讲座,期间,对郭德纲相声的流行表示了强烈质疑:“现在郭德纲在网上闹那么多事情,在道德在伦理上,出现这么多问题,我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他?”
随后,郭德纲在微博中,赋诗一首:“楚河两岸硝烟障,从来暗箭起同行。观棋不语真君子,大人何必小鸡肠。你且扬威修栈道,我自低言度陈仓。堪叹人生终有老,莫叫无才笑江郎。”
以此来暗讽姜昆。
10月3日晚,德云社在北展剧场上演《这些年,我们一直说相声》专场。当晚,郭德纲抱病说了80分钟的单口相声《济公传》,正讲起济公要给太子治病,但老跟太后套近乎,说太后是自己老相好,言词暧昧。郭德纲接下去说道,“这时一个太监指着济公说:‘你道德上有问题!’济公回头说:‘这是哪个太监说的!’”顿时,听出弦外之音的观众在剧场“噫”声一片。郭德纲一脸坏笑:“好好听相声啊!”
郭德纲这小子够损的,骂人不吐核!我看的是视频,看到这里大笑不止,后来下载下来,又看了一遍。从艺术上讲,郭德纲没得说。《济公传》前几段,我听着就是很好。我就搞不明白,姜昆怎么会这样说:“我搞不懂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他?”
姜昆先生,恕我不敬,你贵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对流行相声搞不懂,就是失职。那么多人喜欢郭德纲,说明他还有两下子,老百姓花钱听他说话,不是容易事儿。搞不懂,主要是你不想去懂,你不愿意看到新秀起来,抢你的风头。郭德纲确实有俗的一面,道德上有无问题,我不甚明了,但不至于一棍子打死他。孺子其实可教也!你看,他不是会写古诗吗?虽诗意不多,但基本上押韵,还知道用上“江郎才尽”等典故。
说实话,我一直很喜欢姜昆先生的相声,可以说,是听着姜昆的相声慢慢长大的。但郭德纲的就跟他不一个味,郭的作品是有点痞子味儿,但偶尔听一听也很好嘛。不是百家争鸣嘛,要有容人之量嘛。老听一个人的,耳朵会出毛病。有些艺术巅峰过去的艺人,不甘寂寞,动不动出来说三道四的,是不是怕别人忘了?
日前,姜昆的助理及弟子霍然出来为师父说话:“姜昆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不可能说?难道《广州日报》错了吗?这家媒体非常有公信力,一般不会错的。如果错了,姜昆为何不出来澄清?弟子出来多嘴多舌,小心再招郭德纲骂。
本来我不喜欢郭德纲,叫姜昆这么一说,我十一黄金周专门听了几段,觉得很好。郭德纲得感谢姜昆才是,你这非主流相声,让姜昆一巴掌,打进了主流。我也感谢姜昆,从此识得郭德纲。
想起了“坐山观虎斗”这个词,典出《史记·张仪列传》:“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比喻对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的态度,等到双方都受到损伤,再从中捞取好处。我不是相声圈里的人,能从中捞到什么好处?捞不到,但我捞到了笑声,我从小喜欢看打架的,打得越厉害,我越高兴,像看武打片,还不用花钱。多好。
不过,我想跟郭德纲说,有些人确实欠骂。但骂人的时候,得掌握个分寸,“太监”这个词,不雅。不过,郭德纲可以反驳我,因为鲁迅先生1925年7月19日写过《论“他妈的!”》,也不雅,结尾写道:“下等人”还未暴发之先,自然大抵有许多“他妈的”在嘴上,但一遇机会,偶窃一位,略识几字,便即文雅起来:雅号也有了;身分也高了;家谱也修了,还要寻一个始祖,不是名儒便是名臣。从此化为“上等人”,也如上等前辈一样,言行都很温文尔雅。然而愚民究竟也有聪明的,早已看穿了这鬼把戏……于是他们反抗了,曰:“他妈的!”
加载中,请稍候......